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生職業適應性與就業能力培養探究——以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為例
作者: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 陜西西安 劉 潔
發布時間:2015-05-26 16:09:29
【摘 要】當前,高校學生規模越來越大,大學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學生就業壓力日趨突出。本文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1、2012、2013級在校生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適應性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正處在一個逐步適應的階段,并從高校、大學生自身、企事業單位及政府等方面提出構建基于職業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 職業適應性 就業能力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陜西省農村幼兒園轉崗教師生存現狀及勝任力水平研究”(2013JK0416)研究成果之一;陜西學前師范學院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就業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改革研究”(11JG008Q)研究成果之一。
問題的提出
當前,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大學畢業生人數大幅增加,學生就業壓力日趨突出。不少用人單位希望達到人才的“零磨合”,而剛畢業的大學生對自身的專業及工作能力信心不足,自我成就感下降,在面對人際關系、就業壓力、角色轉換時感到無所適從,出現職業適應能力與社會需求的“就業鴻溝”。從當前人才市場和就業模式的要求看,如何提升大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和就業能力已成為高等教育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
職業適應性發展是個體社會化的一項基本任務,是個體對環境、人際交往的能力、崗位的初始勝任程度等適應過程和結果,是大學生適應性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今大學生職業選擇意識的形成時機相對滯后,造成就職后職業適應水平偏低等問題。系統研究大學生職業適應性,不僅影響著大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縮短未來職業的“磨合”期,還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形成正確的職業理想。
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發展的基本狀況
為從整體上把握大學畢業生的職業價值觀和職業適應性,我們采用自編的《陜西學前師范學院職業適應性調查問卷》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2011、2012、2013級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此次調查發放紙質問卷,隨機選取320位學生,發放問卷320份,實得有效問卷315份。在有效問卷中,涉及全院6個系,9個專業,其中男生29人,占9.2%;女生286人,占90.8%。其中,文史類專業占61.0%,理工類專業占29.8%,藝術類專業占1.6%,其他占7.6%;大一學生占2.2%,大二學生占53.4%,大三學生占44.4%;專科學生占總人數的68.3%,本科學生占31.7%。因為是新建本科院校,大三專科的學生即將面臨畢業,而本科班學生還沒有畢業。希望通過調查,了解畢業生職業價值觀的現狀,確立合理的擇業期望值,增強就業指導工作的有效性和針對性,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問卷從個人層面、高校層面和社會層面進行了劃分,分別為就業形勢、職業取向素養、就業指導工作、用人單位意向、就業難解決辦法和專業課程等開設6個維度,每個維度各3題,參考國內外職業適應性的量表,對大學生進行結構化訪談,收集大學生反映職業適應性的相關條目,經過初測和反饋,最后進行實施,編制李克特五點量表,統計時從“很符合”、“比較符合”、“基本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計分。從調查結果看,大學生在職業適應能力方面正處在一個逐步適應的階段,基本上對目前就業形勢能理性看待,其主流基本上是健康的。
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的發展特征
1.半數以上的學生有明確的擇業意識和動機
在此次調查中,有28.6%的學生大一一進校開始關注就業。有40.9%的學生從大二開始就有了擇業意識,30.5%的學生從大三開始有了明確的擇業動機,開始關注就業機會。此外,在為就業求職作準備中,25.7%的學生通過兼職或實習獲取工作經驗,17.8%的同學積極參加校內外活動為就業作準備,15.6%的學生參加就業指導課程,21.5%的同學努力學好專業知識,19.4%的學生提高自身求職技巧等。這說明,已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已明確了擇業意識并開始作擇業準備,學生自主擇業模式就業方式使得學生表現出一定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2.目前大學生就業壓力大,擇業價值取向中看重發展和機會
調查表明,17.5%的學生很擔心就業,無所適從;53.0%的學生認為就業困難大,但仍可以找到。目前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對于就業形勢的認識也較為充分。在造成目前就業壓力大的主要原因中,22.5%的學生認為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17.7%的學生認為學科專業結構設置與市場需求崗位要求不匹配,15.9%的學生認為就業渠道不暢,24.1%的學生認為就業期望與需求不匹配,19.8%的同學認為有其他的原因。在選擇工作的價值取向上最看重發展前景和工作機會,把薪酬待遇、專業對口及人際關系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在回答選擇單位時考慮的因素,41.0%的學生選擇單位發展潛力和良好的學習培訓機會,22.2%的學生選擇工資福利待遇,11.7%的學生選擇專業對口,13.3%的學生選擇人際關系。這說明,大學生擇業標準在逐漸成熟,更看重的是工作的發展機會和發展平臺。
3.大學生對收入水平期望值相對合理,積極面對激烈的就業環境
多數大學生對月收入期望水平比較符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1500元以下的有0.6%,選擇1500-3000元的有50.8%,選擇3000-5000元的有36.2%。這說明,大多數學生對于月收入水平的期望值是符合實際的。還有的學生期望水平比較高,選擇5000元以上的有9.2%,這顯然是高于西安市的平均收入水平。有27.0%的學生認為決定能否找到滿意工作最主要的是提高自身技能,27.0%的學生認為要進行職業培訓,18.0%的學生選擇了合理的擇業期望,28.0%的學生選擇拓寬職業渠道。
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在職業適應性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一方面是大學生自身的原因,另一方面是高校和教育管理部門的原因。
首先,很多大學生擇業時傾向于工作穩定、工資待遇與環境較好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在回答就業單位意向時,選擇穩定性工作的有45.7%,選擇有自主性工作的有23.5%,選擇有挑戰性工作的有6.3%。找工作時對自己認識不清,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該干什么,什么樣的工作適合自己,就業觀念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發生了錯位。20.9%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就業優勢,28.9%的學生不清楚自身的優勢。另一方面,私營企業和民營企業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但部分大學生對薪資水平期望太高,與單位的薪酬水平有一定距離,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水平低的原因之一。
其次,大學生擴招導致高校只注重學生數量而不注重學生質量,高校培養的大學生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高校專業課程設置從課程理念、人才培養方案、教材等方面重理論輕實踐,在專業能力方面雷同性嚴重,在人才培養方面沒有自身專業優勢,可替性強。這就導致大學生專業能力不足,發展動力不足。56.2%的大學生認為在求職的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工作實踐能力,所以,高校教育應該與社會實踐掛鉤,最該改進的是學生的實習和實踐能力。
基于職業適應性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作為升本不久的地方高校,在辦學理念、管理體制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和別的高校有區別。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是其主要目標,專業的課程設置應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充分考慮專業的特性,加強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1.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工作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各專業的課程結構與內容設置應充分考慮學校的辦學定位,既要突出自身優勢即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又要考慮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對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安排就業指導、社會形勢、職業生涯規劃等職業適應性能力培養課程,以實訓專周或專項實習將學生職業適應能力訓練列入對學生的考核指標中。同時,學校給予場地和一定的資金支持,可以創設真實環境、模擬環境、課堂教學環境、課外活動環境等多樣化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扶持大學生自主創業等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參與職業實踐。
2.大學生應作好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鍵因素。但大多數大學生沒有進行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方向不明確,大學生就業能力最欠缺的是實踐能力。20.6%的學生求職中遇到的困難認為是缺乏溝通合作能力。職業責任心、團隊合作精神等職業素質是大學生最缺乏的職業能力。所以,大學生應作好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提高職業適應能力和職業素質,多參加社會活動,培養人際溝通交往能力,端正擇業心態,掌握職業信息,提高自身的就業能力。
3.企事業單位積極參與,政府加強引導
企業通過積極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向大學生提供參與課外活動項目專業設置與課程設計或是工作機會。高校也可以在相關單位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組織學生定期到基地參加實習和社會實踐,并聘請實踐導師定期講座。在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方面,政府政策應積極引導,制定政策保障,提供扶持資金。政府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積極搭建大學生就業能力開發平臺,制定相關政策與措施,鼓勵企業與社會各界支持高校的實習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
總之,培養大學生的職業適應性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長期系統工程,不僅需要政府、社會的高度重視,還需要高校幫助大學生提高適應崗位及社會的能力,使之具有較強的實際工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為就業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賈曉波.論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發展現狀與就業能力培養[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2]林靜.提升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能力對策分析——以泉州師范學院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3]吳御生.大學生就業能力研究述評[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3).
[4]何萬國,漆新貴.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及其培養機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
[5]吳高波.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對策[J].中國成人教育,2011,(8).
[6]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路徑選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