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民辦高等院校轉型發展的思考——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
作者:西安翻譯學院詒華學院 陜西西安 劉 紅 李平女 呂曉燕
發布時間:2015-05-26 16:06:34
【摘 要】當前我國普通高等院校呈現出大眾化、同質化現象,一方面大批畢業生面臨嚴重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用人單位無法招聘到需要的人才。因此,調整高等教育結構,提高人才培養結構與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已成為高等院校轉型發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分析了民辦高等院校轉型的可行性、轉型的路徑以及轉型面臨的困難,以期尋求適合民辦高等院校的轉型發展方式。
【關鍵詞】民辦本科院校 轉型發展 路徑
基金項目:西安翻譯學院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陜西民辦高校實習基地建設研究”(J13A06)。
引 言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以后,歐洲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的重心又回歸到實體經濟,同時,對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新的挑戰。從1999年我國頒布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高等教育的規模迅速擴張。[1]截至2012年,我國共有新建本科院校646所,超過普通本科高校總數的50%,其中民辦本科院校有390所。2012年培養的畢業生占全國非“985”“211”普通本科高校的45%,已經成為本科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2]所以,推動普通本科院校向應用技術類院校轉型,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推動社會發展的必要措施。在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系中,一部分公辦大學和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相對穩定,而新建本科院校和民辦院校成為了夾心層,走入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因此,本文以西安翻譯學院為例,詳細闡述在社會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民辦高等院校轉型的可行性、轉型面臨的困難以及轉型的路徑,以期尋求適合民辦高等院校的轉型發展方式,最終服務于社會經濟發展。
民辦院校轉型發展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西安翻譯學院是陜西一所以文管類專業為主的民辦高等院校。學院自建校27年來,高度重視內涵發展,堅持培養應用型人才,積極推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積累了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豐富經驗。
1.辦學定位明確
1999年以來的新建本科院校,有10%確定為應用型,學院在建校伊始,我國民辦教育家、學院創始人丁祖詒教授就將學院定位為應用型大學,而且學院十分重視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提出了“培養具有一定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服務于生產、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作為文管類院校,其提出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高等院校的應用技術型定位的培養目標是一致的。學院辦學思路清晰,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學院的辦學實際,這種明確的辦學定位,在2013年陜西民辦本科院校合格評估中得到了評估專家的充分肯定,又在2014年的陜西省高校巡視診斷工作中得到了專家組的好評。
2.人才培養模式特色鮮明
西安翻譯學院較早地提出了“專業+外語+現代化技能”和“外語+專業+現代化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不斷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堅持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始終致力于探索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探索校企合作育人之路,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注重全過程育人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學院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受到教育部評估專家和陜西省巡視診斷檢查專家的高度肯定和贊揚,被譽為“丁氏模式”。學院的“外語+專業+現代化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民辦高校經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民辦院校對外漢語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等實驗區被評為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3.區位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優越
2009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提出將西安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科技研發中心,支持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同時,國家支持西安研究設立陸港型的綜合保稅區,這對西部地區建設重要的現代物流中心、擴大對外開放、著力打造西安國際化大都市非常重要。2014年國務院批復成立的西咸新區是中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另外韓國三星公司、中國航天產業開發區、西飛制造公司、美國雙特傳動公司等落戶于西安。這些獨特的區位優勢,為人才、信息、技術、生源和就業等辦學要素的積聚,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民辦院校轉型過程中面臨的困難
民辦高等院校雖然具備了轉型的基礎,但相對于老牌本科院校,這類院校的發展歷史較短,在轉型過程中還存在著很多困難。
1.現行評價體制的制約
我國已建立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機制。2013年12月,教育部對陜西民辦院校的基本辦學條件、基本教學管理、基本教學質量、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能力、學校教學改革和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和運行情況等進行了評估,西安翻譯學院的評估結果為“通過”,這是對學院多年辦學以來成績的充分肯定。但是,民辦院校起步晚,其各方面的建設都無法和老牌院校相比,所以,針對民辦院校的評估標準應當有所區別,這樣才能為民辦院校的長遠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國家部委之間缺乏信息聯動
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之間缺乏信息聯動,學校無法獲得準確的市場勞動力需求信息,無法及時調整辦學方向,用人單位也無法獲得所需要的人才,造成了高校和社會的脫節,出現了“高級技工荒”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兩難問題。由于用人單位存在學歷歧視現象,同等條件下,更愿意錄用老牌本科院校的畢業生,民辦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就更大了。
3.辦學經費短缺
民辦高校正處在內涵發展的關鍵時期,需要巨大的投入,而經費是影響學校發展的關鍵因素。[3]雖然在市場經濟機制下,高校可以自籌經費,但是民辦高校除了收繳的學生學費以外,其他獲取資金的渠道較少,這也制約了民辦高校的發展。
4.學科與專業趨同性過高
民辦高校的學科與專業設置和“學術型”大學的課程設置趨同性較高,缺乏自有特色專業,也無法體現辦學特色。民辦院校開設的一些課程過于陳舊,理論性太強,教師不愿意講,學生不愿意聽,很多新生事物在教材沒有體現,無法緊跟市場的腳步。
5.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
從調研來看,多數學校“雙師型”教師結構比例在30%以下,大部分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沒有在企業掛職鍛煉過,缺乏實踐經驗,授課內容偏理論、少實踐。因此,畢業生的技術技能水平較差,無法適應社會需求。
民辦高等院校轉型發展的路徑探討
對于民辦高等院校來說,在轉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只有結合學校、政府和社會三者的力量才能有效破解。
1.完善民辦高等院校的評價體系
從辦學歷史、辦學條件、學校規模、教育質量、畢業生就業領域等方面,民辦高等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較大,所以,應當針對民辦本科院校的特點,制訂相應的評價標準。評估民辦高等院校的體系,應該重點考察實踐性指標。
2.加強信息聯動
政府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其職能,收集社會發展的數據信息,及時發布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內容,建立起企業與學校之間的聯動機制。企業應當告訴學校,需要什么樣的人才,需要多少人才。這樣,學校才可以培養出能夠滿足社會需求的應用技術型人才。
3.集聚社會力量籌集經費
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這是教育事業的本質,也是教育事業的核心價值。雖然,政府有責任承擔發展教育的費用和支出,但是,如果只靠政府單獨的財政撥款和民辦高校所收學費來推進高校的發展,那么發展的規模和質量都會受到制約。因此,教育產品作為公共產品,其公益性質中也包含了利益性,因此也要遵循“誰受益誰付費”的原則。政府應當鼓勵社會各界發揮優勢,建立基金會,設立獎學金、助學金等形式支持高等教育尤其是民辦教育的發展,為其提供更大力度的支持。
4.強化專業設置及課程改革
民辦高等院校轉型應當以課程改革為核心,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為途徑。各學院應以“五個對接”,即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對接為目標,嚴格學生管理及大學文化特色建設,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和產學研合作平臺建設,強化應用,注重實踐,推進學院內涵發展與特色發展。
西安翻譯學院為加快推進“合作教育”計劃,與政府、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全面開展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形成資源共建、全程參與、互利共贏的新型產教深度融合的合作育人模式。校企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的專業(集群)覆蓋率達到80%以上,試點專業(集群)實現校企簽訂實質性合作協議覆蓋率達到100%。學院已經構建循序遞進、有機銜接、校內外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開設與生活、生產實際緊密相關的實驗課程,融“教、學、做”為一體的實踐教學模式。人才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達到30%以上,學生參加實習實訓的時間累計達到一年。學院切實加強校內實踐環節,突出畢業論文(設計)的技術應用性,70%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應在生產實踐、社會調查和實驗實訓中完成。
5.優化師資隊伍結構
民辦高等院校要加強“雙師型”、“雙專業”、“雙語型”、“雙師素質”等師資隊伍建設,要使“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的比例逐步達到50%以上。西安翻譯學院鼓勵教師評定(考取)相關專業技術職稱和行業資格證書。在績效考核、職務(職稱)評聘等方面向“雙師型”教師傾斜。同時,學院已經有計劃地選送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鍛煉。今后五年內,每年選派5名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到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參加技能培訓;選派20名教師參加教育部及省教育廳組織的相關專業技能培訓;選派50名教師到企業接受培訓、掛職鍛煉。專業教師每兩年參加專業實踐的時間累計不少于兩個月。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和指導校內外各種技能競賽、學科競賽等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要求專業教師必須參與畢業論文指導,參與大學生在校創新創業實踐訓練項目以及學生休學創業項目指導。
參考文獻:
[1]顧永安.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的幾個重要結論[J].教育科學,2012(12).
[2]孫誠.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轉型,服務社會經濟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3-12-31(002).
[3]孟兆懷.新建本科院校轉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探究[J].教育探索,20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