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影響著我國體育事業的未來發展。文章旨在研究我國體育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以及現狀,并對前景作進一步的探索。

【關鍵詞】體育教育人才 培養現狀 前景

前 言

教育歸根結底為人才的培養問題,影響教育結果的因素較多。其中,教育專職人才對于人才培養有著直接性的影響效果。對于體育教學而言,要獲得良好的教學成果,一定程度上決定于體育教育人才的素養和能力。因而,國家對于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同樣需要給予重視,體育專職人才的培養現狀包括人才的入學選拔、學習環境的創設、學習的訓練情況及未來發展等,對于這些問題的研究不僅對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體育的全面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我國各大院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現狀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前景對于發展全民體育、競技體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階段化現狀

從總體上來看,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分為兩個主要階段,而在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階段,其人才培養現狀各有不同、各有偏向。下面指出其階段化的特點。

1.本科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現狀

這一部分主要是從我國體育本科教育人才培養來窺見我國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的特點。我國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和體育委員會統一決定,在課程名稱設置上,與教學內容有著很大的一致性。課程的設置情況大致相同,我國大多數體育院校設置有28門必修課,其中11門學科設置為解剖學、學校體育、生理學和運動生理學、體育概論、體育保健、體育心理學、體育統計、體育史、體育測量與評價、體育科研方法及畢業論文,另外7門為術科,分別為田徑、體操、游泳、武術、籃球、足球和排球。在綜合學習掌握所有11門學科知識之外,每一位體育教育人才還需要特別選出一門術科作為專修所用。我國各大高校雖然在課程設置上較為類似,但是根據每個學校自身的不同條件略作調整。各大高校還分別開設各有特色的專業選修課程,用以豐富學生的體育事業和運動技能。結合學校自身的師資情況、場地設施條件和學生的反饋,各大高校在每一年級分別設置不同的體育選修課程。下面以我國某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大學四年的課程安排情況作為討論案例,某高校要求學生須在大學期間修滿9門公共課程(694學時)的10個學分、9門專業基礎課程(468學時)的9個學分和12門專業課(1298學時)的12個學分,另外,須修選修課,選修課為術科和基礎理論課,相對于專業必修課來說,課程設置較少,因而,可供學生們選擇的課程較少,具有一定的缺點。再研究其他體育高校的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或者是高校的體育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類似于所舉案例。

2.體育專業教育碩士培養現狀

從我國高等院校體育專業教育碩士的培育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總結出兩點特征。首先是培養規模較小。第二個特征是體育教育碩士科學研究較為落后,幾近空白。體育教育碩士工作想要得到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就需要源源不斷的相關人才加入到體育實踐和理論的研究隊伍中,但我國針對體育專業教育碩士的研究寥寥無幾。

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現狀具體化分析

1.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

計劃經濟體制對我國教育模式有著深遠的影響。如今,我國的高等教育模式仍然是應試教育,高校并沒有作出體育人才培養模式的優化。在應試教育模式下,我國優秀的專業人士層出不窮,然而,我們不能忽略應試教育的缺陷以及時代的需求。各大高校在制訂體育教育專業的教育模式時,需要結合考慮社會現實形態的需要,擺脫計劃經濟體制的缺陷,培養出與體育教育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體育教育人才。

2.體育課程體系設置的影響

課程設置需要考慮學生群體特點和階段化的社會需求,因而,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需要關注的最根本點是體育課程的設置。課程設置需要把握住課程改革的動向,建立和教育發展相適應的體育課程設置體系。我國眾多高校提倡課程設置的原則為寬口徑和厚基礎,擴大口徑即是在增厚基礎之上進行。因而,在分析本科體育教育人才培養現狀和特點時,文章所指出的不足點原因在于高校沒有注意到課程體系設置的重要意義。

3.體育教學內容的影響

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體制之后,我國很多高校都嘗試了在教學內容上有所變化和改進。然而,還是存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在課程內容設定上不盡如人意。除了上述提到的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過于重必修、輕選修,還有很多高校過于重視基礎知識,而忽略了相關擴散知識的普及和教授,例如體育衛生知識的普及。還有一點需要提出的是,我國很多高校雖然有體育教育專業或者是體育專業,學校也在教學計劃安排上設置多門體育學科教學,然而由于師資力量淡薄或者是場地貧乏,許多課程并沒有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得到實踐。

4.體育教學目標的影響以及體育生自身素質的影響

很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的教學目標不能得到很好的實踐,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結合實際,導致課程設置不夠合理。從另一角度來說,很多學生并不是十分了解課程設置的意義,導致不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做到師生間的緊密配合。根據調查顯示,現如今我國大部分高校的學分需要重新建設,很多學生都會在大學四年有過逃課現象。

體育教育人才培養前景

1.培養模式將發生重大變化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在不斷進步,高校所培育出的人才所具備的素質和專業能力也會逐漸提高。因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發生著變化,定位從“中等學校體育教師”向“體育專門人才”轉變,關于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類型和模式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2.多種問題亟需解決

體育教育人才培養遇到多種亟需解決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夠得到很好地解決,那么,高等體育院校將面臨生存危機。這些問題包括人才培養過程中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之間的緊密度問題,為社會所供給的人才質量問題,培養類型的單一性問題和培養方式缺乏靈活度等。雖然社會的發展便利了人才的培養和輸出,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

3.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

當今社會是快速發展的社會,社會的發展需要人才,而對于人才的定義則不僅僅停滯于過去對專才的理解。就體育教育人才而言,其不僅需要具備體育方面的技能和素質,還需要配備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質,才能夠去適應現代化社會對體育教育提出的要求。因而,體育教育人才的培養不僅需要加強對人才教育能力的培養,還需要加強對人才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例如管理能力、外語能力等。

4.關注師資供需

未來的體育教育人才培養還需要關注各個區域和各個學習階段對于體育師資的需求。從農村到城鎮再到城市,社會對體育師資需求值正逐漸減少,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社會對體育師資的需求也呈減少趨勢。

5.加強專業的通融性

增厚基礎,擴寬口徑,提高能力和增強學生適應能力是眾多高??傮w人才培養目標體系。未來高校體育教育人才培養也需要給予上述體系一定的重視力度,切實將其整合到日常的教學規劃之中,將其真正踐行起來。加強各專業之間的通融性,以體育專業教學教育為基礎,擴寬學生學習的廣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從而為社會培養出具有創造性和個人獨特魅力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6.轉移主體專業

對于我國專業化的各大體育院校來說,鑒于其在人才培養環境和教學條件上的匱乏,院校應當注意作出適當的調整,實現體育教育的轉移,將重點分擔給其他專業領域內的人才培養方面。體育院校還可進一步關注于優秀運動員的科學文化知識教育問題,或者是關注和重視競技型體育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李玲,王興.與“崗位職業能力”相適應的體育碩士專業學位課程體系的構建研究[A].第6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

[2]李越超.制約我國體育學院運動訓練專業游泳專修課程發展的因素[A].第6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

[3]郭龍峰,王興.體育院校培養創新人才的實驗教學課程改革研究[A].第6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

[4]黃漢升,陳俊欽,梅雪雄,許紅峰,林取用,洪泰田,余奎康.面向21世紀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J].體育學刊,1997(03).

[5]季克異,黃漢升,陳俊欽,梅雪雄,許紅峰,林取用,洪泰田,余奎康,陶玉萍.跨世紀的高校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方案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