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中校本課程的開發
作者:西安體育學院 陜西西安 張 軍
發布時間:2015-05-26 15:56:59
【摘 要】本文在分析我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對西安體育學院構建“一基兩翼”富含學校特色和個性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內涵進行了論述,概括提煉了在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中開發校本課程應注意的原則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校本課程 開發
基金項目:西安體育學院2013年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3016。
公共藝術教育是一種傳授給學生的普遍的非專業教育,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公共藝術課程的學習和實踐來提高對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審美能力,最終達到陶冶情操、凈化心靈、開拓思維,身心人格全面發展的目的。校本課程是指學校通過科學評估本校學生的需求,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而編制出的多樣性、可供學生選擇的課程。[1]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就高校而言,有利于激活學?;盍?,形成高校自己的特色;就課程而言,能夠提高公共藝術類課程在本校的適應性和針對性,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同度;對教師而言,能夠使教師擁有一定的參與課程決策權,有助于調動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對學生而言,校本課程能夠更好地兼顧本校學生的群體共性和個體差異性,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拓展空間。[2]
當前地方院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設存在的普遍問題
1.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地位低,不受重視
雖然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普遍存在,但是與專業課相比,公共藝術類課程基本都是“選修課”“通識課”的身份,不具備精品課程、優質課程的評選資格,導致教師授課積極性不高,學生為了學分而上課的現象多有存在。
2.課程體系缺乏頂層設計,教學內容“因師而定”
由于缺乏對公共藝術教育工作全面系統的管理,因此,公共藝術教育類課程沒有形成整體規劃思路,課程設置隨意性很大,經常出現“因師設課”的現象,教學內容“因師而定”,隨意性大,教學效果不明顯。
3.課堂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公共性”和“針對性”
高校公共藝術類課程面向全體非藝術專業的學生開設,具有“公共性”。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授課教師往往按照專業教學的套路來授課,將公共藝術課程講成了專業課程,偏離了通識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同時,由于是選修課,教材選用的隨意性大,教師往往不能做到針對授課群體的共性來教授教學內容,導致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有混學分之嫌。
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開發需要堅持的原則
1.堅持黨的教育方針
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堅持黨的教育方針。以鄧小平同志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和胡錦濤同志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為指導開展工作。
2.貫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
校本課程的開發實質上是學校為達到自己的教育目標,以學校為基地進行的開放民主的決策過程與組織形式。[3]因此,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與專業培養目標相一致,相配套。從專業的實際出發,本著學以致用,以生為本的原則,科學制定開發計劃。
3.體現高校辦學特色
在高等教育追求辦學特色鮮明化、人才培養模式多樣化的今天,對高校而言,開發校本課程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它能夠激活學校辦學活力,形成高校自己的辦學特色,真正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因此,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必須以體現高校辦學特色為準則,時時處處體現之、貫穿之。
4.堅持藝術熏陶、潛移默化原則
公共藝術類課程的開發,不能等同于專業藝術類課程的開發,其主旋律仍然是普及性、趣味性、實踐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須有意識地滲透藝術教育因子,從而達到用藝術滋潤心靈,塑造學生人格的效果。
“一基兩翼”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
1.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
校本課程開發指的是學校根據本校的教育實際,通過與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選擇、改編、新編教學材料或設計學習活動的方式,并在校內實施以及建立內部評價機制的各種專業活動。[4]
2.“一基兩翼”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內涵
公共藝術教育與專業藝術教育不同,它著眼于提升學生自我修養,而非藝術技能的增進;它重在培養學生的全面人格,而非簡單的傳授藝術知識。因此,它的功能在于幫助學生進行藝術地感覺、科學地思考,在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的同時,提高創造美的能力,體會人生的意義、目的和價值,達到思想與行為的統一;在于營造健康向上、積極樂觀的校園文化氛圍,使學生在公共藝術類課程以及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養成健全人格、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西安體育學院認真貫徹《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文件要求,深挖本校教學資源,始終堅持優勢課程與藝術課程有機結合的原則,形成了“一基兩翼”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其內涵是指:以八門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為“基礎”,以學院自主開發的體藝融合類課程為“第一翼”,以校園文化藝術實踐為“第二翼”,通過三種方式的聯動提高公共藝術教育的品味和水平,促使學生藝術修養和技能的提高,從而達到培養健全人格的目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書法、戲劇、影視等藝術表現類型,可以供具有不同愛好的學生選擇。校園文化藝術實踐包括課外藝術活動和校園文化藝術氛圍等,學院通過社團活動、文藝匯演、競技比賽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享有藝術實踐的機會,享受藝術實踐帶來的樂趣,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3.“一基兩翼”公共藝術教育校本課程體系的構建
⑴完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充實顯性課程教學內容
依照《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規程》和《全國普通高等學院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等相關文件精神,學院從三個維度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進行完善。
首先,從知識的銜接性上將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分為普及、提高、實踐三個層次。普及課程幫助學生構建藝術基礎知識體系,提高學生人文藝術素養,初步建立健康的藝術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解決入門問題;提高課程針對完成基礎課后希望進一步提高藝術修養的學生,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實踐課程給學生提供藝術實踐的機會,將課內與課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親身體驗與實踐來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5]
其次,從選擇性維度上做到限選課與任選課相結合。在課程開發的過程中要注意不斷充實和更新課程教學內容,捕捉學生的興趣點,幫助學生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同時使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自成體系,特色鮮明,真正從“專業課的點綴、獲得學分的工具”的地位中擺脫出來。
再次,從課程性質維度方面講,抓好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建設。
目前,學院共開設有28門公共藝術選修課程,如,《中國民族音樂欣賞》、《書法基礎與鑒賞》、《中國傳統文化概論》等18門體藝融合類校本課程(見表1),供學生選擇,受到學生歡迎。
表1 西安體育學院體藝融合類校本課程一覽表
資料來源:《西安體育學院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13年修訂)》
同時,學院大力加強藝術教育教材建設,通過政策激勵、資金支持等方式激發教師參與編寫公共藝術校本課程教材的積極性,經過不斷積累涌現出一批體現學院辦學優勢和特色的自編教材(見表2)。
表2 西安體育學院公共藝術教育自編教材一覽表
⑵加強社團藝術活動建設,重視隱性課程發揮作用
藝術社團的建設是公共藝術教育隱性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校園藝術文化的重要媒介,對藝術知識的傳播、大學生藝術素養的提髙和知識結構的完善等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影響作用。[6]學生通過參加社團活動,可以學到很多在課堂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可以增強與其他同學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團隊精神的培養。對于沒有加入社團的學生,社團活動可以起到宣傳藝術知識和文化、培養藝術興趣的作用。例如,西安體育學院已逐步形成以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大學生風采辯論會、校園十大歌星卡拉OK大賽、主持人大賽、棋類大賽、迎新文藝晚會、書畫作品大賽等為主體的校園品牌活動體系。以校園文化為主體的公共藝術教育活動由經常化、制度化,逐步向系列化、高層次、高水平的方向發展。
⑶加強校本課程開發的軟硬件建設,創建一流的藝術教育環境
軟件建設方面,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比例協調的高水平公共藝術課程師資隊伍是更好地開展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工作的基礎。就校本課程開發而言還需要將這支隊伍打造成精誠團結、熟知本校辦學特色和學生特性的課程開發團隊。硬件建設方面,學院應注重公共藝術教育教學設施的配套完善,如琴房、舞蹈教室、書畫教室、聲樂教室、學生活動中心等硬件設施的配備。
總之,高校應重視物質環境、制度環境和精神環境建設,營造藝術教育的良好氛圍,給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校園的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得以充分體現。
參考文獻:
[1]魯艷.校本課程:概念必須正確理解[J].教育發展研究,1999(12):19-23.
[2]王倩.校本課程開發與高校課程改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2(2):169-172.
[3]王倩.校本課程開發與高校課程改革[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32(2):169-172.
[4]楊建華,陳鵬等.現代教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32-435.
[5]王利琳等.構建“課堂教學、課外實踐、科學研究”良性互動的公共藝術教育體系[J].中國大學教學,2012(3):18-20.
[6]劉艷霞.通識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5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