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立學院由于自身條件限制,加之學生自身的特點以及實踐本身的效用決定了應以課堂實踐為主。以《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建議整合課程內容,開展專題講解,以專題為依托展開課堂實踐教學。同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要正確弘揚主旋律,反對偽勵志并嘗試改革課程考核方式,以提高思政課實效性。

【關鍵詞】思政課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課堂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構筑高校思政課大課堂,完善實踐教學改革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3BY117)。

實踐教學除了傳統的走出課堂、參觀調查、參與社會活動等基本形式,也包括廣義的實踐教學,即除了理論講授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教學方式,既可以在課堂內進行也可以在課堂外進行。[1]作者系獨立學院思政課教師,多年教學中深感走出課堂進行實踐的困難,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應以課堂為主。

獨立學院以課堂實踐教學為主的原因

1.獨立學院的實際情況要求以課堂實踐教學為主

⑴實踐教學經費不足。思政課在某種程度上處于“理論上重要,事實上不重要”的尷尬境地,投資者為了節約成本,學校管理者也不夠重視,往往不劃撥或壓縮對思政課的資金投入,導致課外實踐無法開展。

⑵實踐教學主體能力有限。獨立學院思政課教師以年輕女性為主,年輕意味著社會閱歷和實踐經驗不足,組織課外實踐難以取得較好效果。加之每位教師承擔較大的教學工作量,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開展課外實踐。

⑶實踐教學組織難度大。思政課基本都采取大班授課,學生數量多,組織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相當困難。學生外出實踐安全問題也無法得到保證,教師一般不愿組織開展。

2.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要不斷加強課堂實踐教學環節

相比普通高校招收的“一、二本”學生,獨立學院學生文化基礎薄弱,但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動手能力強,傾向于在課堂上表達自身的看法,展現自我。而且大學課堂如果只是一味的教師講,學生聽,效果肯定不佳,還會引發學生的反感與抵觸情緒,所以每節課留出一部分時間進行課堂實踐,既符合教學規律,吻合學生實際,也契合獨立學院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

3.實踐本身的效用決定了要開辟出課堂實踐教學

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教師臺上講得滔滔不絕,學生臺下聽得津津有味,一旦學生走出課堂,并不能將所學內容與自身行為結合起來,這就造成理論與實踐、課堂與實際相脫節,如何實現知到行的轉化,實現知與行的統一,這就得發揮實踐的作用。實踐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意識,培育學生科學的批判精神和探究發現能力,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2]理論教學的所有內容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內化到心靈深處,通過心靈的觸動,進而具體化到實際行動中。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堂實踐教學有效性探索

1.適應大學新生活,確立人生新目標

步入“象牙塔”的新生,會發現大學生活和高中時代有很大的區別。教師播放一段“畫出來的大學生活”動漫讓學生對大學生活有一個初步了解。然后就“你想象中的大學生活是什么樣的?”“大學生活與以往相比有哪些不同?”“對學習生活有哪些不適應的地方?”等問題進行討論,新生既有熱情激情,又有切身體會,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大致了解了學生的心聲。部分同學由于成績不理想,進入三本院校,深感悲觀失望,恰時引入劉歡的一首“從頭再來”,告訴學生:有時候,忘記比銘記更好,因為忘記可以從頭再來,忘記可以輕裝出發。現在從頭開始,未來掌握在自己手里,及時明確自身新目標。

2.肩負歷史使命,提高自身素質

歷史不容否認,教師用一組歷史的圖片或視頻回顧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讓學生意識到國家面臨的多重挑戰,深知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新使命,堅信“小我雖小,應該為成為建設偉大事業的一員而自豪”。針對學生素質,就“你入學后的感受和情緒”、“談談自身素質現狀”以及“大學階段的素質發展目標”等問題展開討論,學生立志四年大學生活中會不斷充實自己,完善自我,扛起歷史的重任。

3.樹立堅定信念,放飛理想翅膀

很多大學生感覺堅定信念、實現理想似乎遙不可及,踐行更難。對此,教師組織了“信念凝聚力量”的主題演講,在激情的演說中激發學生對理想信念的認知。理想的實現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歲月的積累和沉淀,所以鼓勵學生認真思考自己在一學期、本年度內或四年里要實現的目標,制訂一個明確的、合理的規劃,然后大膽“說出自己的理想”,并請舍友或其他同學作為見證人,監督其行為,見證其成績。

4.熱愛祖國,從我做起

愛國不僅是一種情感投入,更需要用行動去踐行。教師組織了“我心目中的偉人”、“今天,這樣的愛國行為讓我感動”等主題演講,開展愛國知識競答、“美麗家鄉圖片展”、愛國歌曲競賽等活動,既營造了良好的愛國氛圍,也有助于學生對我國歷史文化和地理環境等的了解;還針對一些社會熱點(如“釣魚島事件”)展開討論,通過當時的游行場面和打砸搶燒畫面,肯定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正確引導學生理性愛國。

5.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實現有價值的人生

針對消極的人生態度,錯誤的人生追求,教師圍繞汶川地震、玉樹地震、舟曲泥石流等災難中的感人時刻,結合“最美人物”展現出來的真善美,讓學生看到社會文明的覺醒,人性光輝的復蘇,重新思考人生價值的真諦。思考把生命的大部分光陰和經歷都放在對金錢和地位的追求上到底值不值得,生活中是否還存在很多更加重要但是卻被我們一次次忽略的東西。學生也表示我們更需要關注在人生這個過程中,自己經歷了什么,體驗了什么,感受了什么,獲得了什么,付出和給予了什么。

6.優化心理素質,增進心理健康

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學習、生活、交友、戀愛、擇業等方面會遇到很多沖突和矛盾,如果不能有效疏導,合理解決這些問題,久而久之會形成心理障礙。對此,教師聯合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在學生中發放“心理健康調查問卷”,進行“心理健康測試”,發現學生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分析總結得出一些基本結論,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方法,期望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有所裨益。

7.心存感恩,讓世界充滿愛

感恩缺失會使下一代成為冷漠之人,會使社會失去起碼的良心。對此,教師播放了一些教師感恩教育《愛父母篇》(或鄒越感恩教育《讓世界充滿愛》片段),觸動學生心弦,隨后啟發學生回憶生活中的點滴,給父母寫一封信或編發條短信,感恩父母的撫育之恩。在此基礎上,通過分享“感動中國人物”的故事,把這種感恩擴展到感謝師長的教誨之恩,感謝他人的幫助之恩,感謝社會的給予之恩,并將這種感恩之情付諸行動。

8.培育職業精神,樹立誠信品質

團結合作在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現在大多數學生經歷簡單,未受過挫折,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對此,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組,開展“成語接龍”游戲,充分發揮集體的力量,凝聚集體智慧,比賽哪組接的成語最多。還可確立主題,分組討論,每組選出代表發言,發言成績代表整組的成績,學生顧忌到集體的榮譽,普遍比較重視。

9.提高自信心,擴大人際交往

每個人都不是離群索居的,必須與他人交往,但有部分同學由于自己來自偏遠農村、成績不佳或相貌不好等原因而封閉自己,回避交往。為了讓學生邁出交往的第一步,教師鼓勵同一課堂的兩個班學生互相認識,通過交流,他們互換聯系方式,學會了大膽和融合,并表示交往其實并不難。就學生不自信問題,開展“寫出他(她)的優點”活動,鼓勵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抬起頭來走路,人生會更精彩。

10.遵守社會公德,踐行網絡文明

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狀不容樂觀,社會公德缺失比較嚴重。課堂上,我們展開調查“你身邊最不文明或你最討厭的社會公德缺失現象”。學生結合實際,深有體會,紛紛表示自己的憤慨,強調自己會做一個文明人。然后深入校園,觀看“校園十大不文明現象”短劇,旨在揭示校園不文明現象,讓學生從自身做起,讓校園文明永放光芒。

11.正確對待愛情,憧憬美好婚姻

由一首龐龍的“幸福的兩口子”歌曲引入,讓學生在輕松愉快溫馨的氛圍中,對愛情婚姻有一份期許。就這個人類永恒的話題,教師組織了“大學期間是否應該談戀愛”、“愛情是否需要考驗”、“選擇你愛的人還是愛你的人”等辯題,學生很感興趣,積極表達自身想法,刻畫自己理想的人生伴侶,憧憬將來美好的婚姻生活,課堂氣氛活躍。

12.增強法律意識,遵守法律規范

大學生應掌握基本法律知識,具備良好法律素質。教師主要就公共生活中的相關法律規范、刑法、民法、婚姻法主要知識點進行講解,結合“今日說法”展開案例討論,通過對一些典型材料的分析,引導學生增強法律意識,運用法律保護自己,提高分辨善惡是非美丑的能力,做一名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需要關注的問題

1.正確弘揚主旋律

思政課教師要有堅定的政治信念,強烈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由于肩負著弘揚社會主旋律的歷史使命,有些教師上課只宣講社會正面的、光明的、美好的事物,不敢就社會丑惡現象開展討論辯論。認為學生接觸了社會陰暗面會懷疑馬克思主義的正確性,會動搖對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心。其實越是回避越會引發學生對思政課的反感。教師不能掩飾陰暗面的存在,可以適量引入陰暗面素材,并就陰暗面產生的原因、本質、危害等進行深入的剖析,正確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堅定立場,這種方式才是正確弘揚主旋律。

2.反對偽勵志

教師期望學生成為棟梁,經常給學生講勵志故事,用他人的成功案例激發學生,但片面地灌輸,用指標來衡量成功,是不科學的,是一種偽勵志。青年人當然要奮斗,但作為一名教師,片面鼓動出人頭地,夸大所謂的成功,起碼是不負責任的。[3]教師都是有了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在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絕大多數人是普通人,都不是金字塔的頂尖人士。如果帶著這種偽勵志的心理走向社會,就會發生偏差。畢竟我們與有些成功人士時代背景不同、家庭社會背景不同、性格心理不同,太多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所以在選擇典型案例時,要與學生的學習、生活、閱歷有某些共同之處,能夠引起他們思想和情感的共鳴。

3.改革考核方式

既然為了確保參與面,提高參與率,進行了化知為行的課堂實踐教學活動,所以考核方式要突出實踐性。學生往往是考什么重視什么。為了取得“基礎”課課堂實踐教學的實效性,必須把課堂實踐內容納入學生考核體系中,每一次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表現都應該有所評價并記入成績。[4]對于那些上課只聽不講,不參與課堂實踐的學生,只給基礎分,只有參與實踐才會有較好成績。學生為了修夠學分或追求更好成績,在課堂實踐教學環節表現相對積極主動。

參考文獻:

[1]徐偉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課堂實踐教學設計[J].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

[2]申艷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實踐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與職業,2009,(8).

[3]王紅.夸大所謂的“成功”是不負責任[N].中國青年報,2013-12-13.

[5]劉衛琴.“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實踐教學探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