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的課堂,真正的成長 ——關注小學語文課堂中兒童展開“真學”的策略思考
作者:江蘇省海安縣實驗小學 史曉燕
發布時間:2015-05-25 10:54: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冰心曾說過:“除了宇宙,最可愛的只有孩子。”兒童是天真爛漫、充滿活力和夢想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懷,作為學習的主體,他們理應得到尊重。靜下心來,審視我們的語文課堂,如何才能讓兒童都有機會亮出自我,展開“真學”,贏得真正的成長呢?
一、調整視角用“真情”
教師的理念是學生展開“真學”的前提。只有教師擁有真正的“兒童情懷”,站在兒童的視角,做到“以生為本”,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狀態、體驗,學生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記得上學期有幸聽臺灣李玉貴老師的《北極熊學游泳》一課,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李老師用輕輕柔柔的嗓音給孩子們上課,她讓孩子們耐心等待還在思考的同伴;她把話筒一再地遞給那些羞于表達的孩子;放映影片片斷時,她征求孩子們的意見;甚至一位學生啃手指甲的小動作,也讓她專門站到了他的身邊,幾次提醒……課后分享時,她謙虛地說自己的課堂節奏較慢,沒能完成預設的目標和內容,聽課的老師卻都覺得她是實實在在地關注每個孩子的成長,她那樣真心地和孩子們交流,注意到他們的每一個細小的表情和動作,開心著他們的每一點進步和收獲,雖然沒能完成自己的教學預設,又有什么關系?李老師給予兒童的真正的關懷,不更令人尊敬、值得我們學習嗎?
二、品味語言需“真讀”
在教《愛如茉莉》一課時,孩子們一開始并不能理解父母之間那份雖平淡卻真切的牽掛,一位男生粗著嗓門讀道:“映兒,本來我答應今天包餃子給你爸吃,現在看來不行了……”引得同學們哈哈大笑。我急得真想狠狠批評他一下,可轉念一想,調皮本是孩子的天性,這其實也是他真實學習狀態的一種體現。于是,我輕輕一笑;“孩子們,這位媽媽中氣十足,像是個生了病的人嗎?”“那你們有什么建議給他嗎?”這時,同學們有的找到了“虛弱”,提醒他要讀出生病的時候的有氣無力的感覺;有的認為把“記住”“不然”這些詞讀重點讀慢點,更能體現出媽媽和爸爸之間的真情;一位女同學還煞有其事地做了個示范,領著他讀了一遍……果然,在大家的指點下,他的朗讀比剛才進步了不少,聲音柔和些了,語速也放慢了。我趁熱打鐵,邊表揚邊及時總結方法:“讀書時就要這樣抓住關鍵詞句品讀體會,讀出人物的情感。”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真正經歷了對語言的品味和理解,并進而學會了學習語文的方法,可謂“真讀”。
三、主動探究出“真思”
在學習《秦兵馬俑》一課時,我把學習的任務按興趣分給每一個小組,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分別探索自己喜歡的類型的俑的穿著、動作、神態、個性等,甚至想象他們的內心世界,他們可能會說的話語。通過合作,每個小組的同學都能對自己探究的這種類型的俑有較深的認識,對作者的寫作妙處也有了自己的見解。此時,再讓他們在全班交流展現出自己小組的合作成果,為了在小組比賽中拔得頭籌,他們“歡暢活潑地使盡全身解數”,要把自己小組的所思所得都展示出來;而傾聽別人的收獲時,他們又會努力提出各種疑問,有意“刁難”。在這樣的碰撞中,他們收獲著自己的收獲,又收獲著別人的收獲。我想:如果教師多給學生這樣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他們怎會沒有屬于自己的“真思”?
四、表達運用講“真言”
執教《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時,我請一位學生讀課題,孩子響亮地讀成“我的祖父的園子”。我沒有斥責他,而是順勢引導:“可以把‘和’改成‘的’嗎?”孩子們一愣,有的說:“是呀,園子本來就是祖父的,不是我的。”有的搖頭:“不行!園子里有作者美好的童年!”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辯起來,最后我笑著說:“感謝這位同學剛才讀錯了課題,我們才有了這么精彩的辯論。不忙下結論,大家可以進一步讀讀課文,深入理解;還可以課外讀讀蕭紅的《呼蘭河傳》,看看她的童年。”不給孩子答案,鼓勵他們自己去發掘、尋找、爭論、表達,講出自己心中的話,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經歷了“真學”,自然地生長。在后來寫自己童年趣事的小練筆中,我欣喜地看到了如此“蕭紅體”的文字:“奶奶給絲瓜苗澆水,我就給‘搖錢樹’澆水;奶奶給絲瓜苗施肥,我就給‘搖錢樹’施肥;下大雨時,我還給‘搖錢樹’插一把小傘;天氣熱了,我就給它扇扇風。”一個美麗的錯誤,使得孩子們敢于把自己的真實觀點亮出來,當老師贊許的目光投向他們時,當老師真誠的呵護包圍著他們時,他們的成長往往令我們滿懷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