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文言文教學
作者:陜西省銅川市泰山中學 侯小英
發布時間:2015-05-25 10:50: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戰略方針。在此背景下,作為古代文化載體的文言文,今后必將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時代呼吁魯迅、郭沫若、錢玄同似的文化大師出現,而他們的光輝成就,充分證明了他們的根深深地扎進了中華民族這片文化沃土之中。此時此刻,“梅光之迪”的笑聲仿佛又回蕩在我的耳畔。現在,歷史要求我們這些語文教師,肩負起傳承文化的重任。因此,我不揣淺陋,愿將我在文言文教學中的一點粗淺嘗試曬出來。
一、積累詞匯,打牢基礎
文言文中,大量存在的是諸如“日、月、山、水、鳥、獸、蟲、魚”之類的實詞,他們基本意義沒有太大的改變。在學習時,同學們只需將這些古漢語單音詞,轉化成現代漢語中對應的雙音詞就可以了。對于那些詞義發生擴大、縮小、轉移的少部分實詞,通過《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不難解決。這樣,文言虛詞的用法,就成了學習的難點,需要下些功夫去記憶。好在這些文言虛詞并不多,初中課本常見的有“之、乎、者、也、于、為、以、而、則、焉、其、所、乃、然”等。如果對它們的用法加以梳理記錄,不斷補充,逐個突破,掌握起來并不艱難。至于文言句式,課程標準沒有明確提出掌握只要求,同學們有所了解即可。
按照上述的想法,學習《童趣》時,同學們整理了“之”的三種用法,“而”“以”的各兩種用法,“于”“其”的各一種用法。此后,每學習一篇新文言文,補充一些新用法。三年下來,他們就基本掌握了初中常用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了。
二、品析語言,感知文意
疏通文言詞匯的意義后,我讓同學們反復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不管教材有沒有要求背誦,我都讓他們背誦。例如,學習《觀潮》一文時,我讓同學們想象“銀線”與“玉城雪嶺”造成的不同視覺效應,再調動聽覺“雷霆”的感受,聯想現代科技的激光,理解“激射”一詞,再想象“吞天”“沃日”的樣子,“勢極雄豪”就是水到渠成的恰當贊詞了,而楊成齋的“詩云”便成了對這幅畫面的精確概括,不由作者不引用。
至于第二段中對“教閱水軍”的場面描寫,給同學配上國慶60周年閱兵式的畫面,同學們自不難體會、南宋水軍的訓練有素,從而對文中的“如履平地”、“黃煙四起”、“聲如崩山”等詞有深切理解,而描寫“善泅者”、“夸能”的第三段,也讓同學們想到了“閱兵”前的艱苦訓練場景。經過這樣的聯想學習之后,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使他們的背誦也變得有味、輕松了。
三、研究主旨,培養品德
有感于當前社會的道德危機,馬加爵、藥家鑫等大學生的戕害生命,作為語文教師,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我不僅挖掘現代文中的思想內容,培養同學們的道德品質,還從文言文中尋覓中華民族先賢的思想元素,以此喚起同學們對傳統思想的繼承與傳播。例如,結合《〈論語〉十則》,我講孔子的“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的思想內核,此即現代歌曲中所唱的“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意思。講《〈孟子〉二章》時,我講孟子“民為貴”的思想,講《魚我所欲也》時我說明了孟子注重挖掘人們心中“善”的品質,講了他的“性善論”思想。順便提及荀子、韓非子主張用“法”對“惡”進行懲罰。其他如學習《公輸》、《〈莊子〉故事兩則》等文時,我又講了“兼愛”、“無為”等思想的積極意義,在學習《岳陽樓記》時,我讓同學們討論“遷客騷人”與“古仁人”的表現有何不同。當大家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話后,我又向他們補充說明了滕子京準備“大慟數聲”的表現。作者借此文勸滕子京能與他一起成為“古仁人”,因而有“吾誰與歸”之嘆。接下來,我讓同學們將范仲淹的“憂樂觀”、“置義田”與共產黨人的“憂患意識”、“讓利于民”等思想相聯系,此后又講歐陽修的“樂民之樂”思想。讓同學們充分感受古人博達的思想情懷。而現在國人的一些行為都能從古人那里找到思想根源,從而認識“文以載道”之“道”這一主旨的重要性,進而加強自我修養,成為像“古仁人”那樣的“君子”,使“君子之風”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
總之,通過這種將文言文先讀厚,再讀薄的閱讀,即可實現周振甫先生提倡的“立體閱讀”的目標,使文言文變得有味,煥發出新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