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應對新形勢,落實好現代教育服務于人民,服務于國家建設的要求,我圍繞“初中國學經典誦讀滲透有效途徑和方法研究”這一研究課題,通過具體的教育研究活動和個案分析,提煉出了簡明易記、系統實效的研究成果——初中國學經典六環誦讀滲透法。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語文課堂宣講國學經典,滲透思想精髓(講經典)

1.巧妙激趣,提高誦讀效率。我結合多種教學手段把國學課的宣講變成是經典誦讀欣賞課、詩文韻律課、誦讀比賽課等多種類型不同的課,從而提高了誦讀效率。2.注重整合,發揮宣講誦讀作用。注重將國學經典與語文學科、語文教學活動進行有機整合,在整合宣講誦讀的過程中,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3.激勵評價,獲取誦讀樂趣。我堅持“發揚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的原則,采取多種活動加競賽的形式,激發學生誦讀、熟讀、背誦的濃濃興致。

二、創新校園經典文化建設,營造育人氛圍(造氛圍)

1.利用顯眼的墻體繪有“開卷有益”、“鑿壁借光”、“鐵杵磨成針”、“囊螢映雪”、“懸梁刺股”等生動新穎逼真的經典故事插畫。2.文化長廊依次裝有完整的《百家姓》、《三字經》、經典詩文等許許多多相關字畫。3.教室走廊的廊柱、墻壁上掛著“經典名句”,師生觀之親切又受益。

三、開展“國學經典誦讀”系列活動,掀起國學熱潮(掀熱潮)

1. 指導誦讀,激發興趣,教會方法。2.精心安排,選定內容,確定時限。3. 自主誦讀,了解內容,加強記憶。4.檢查評價,讀說名句,抒寫心得。

四、開展“國學經典”專題講座活動,深度感知國學精髓(悟精髓)

1.每月定期舉辦兩次國學經典專題講座活動。2.專題分勵志類、學習類、禮儀類、做人處世等多類,依照“百家講壇”的形式進行。3.每次講座都要提前定人定內容做好準備,開講過程中,教師既要圍繞主題舉出經典詩文詳細講解,又要聯系具體生活實際賞析其現實意義,既要引經據典,又要借用生動故事加以佐證。

五、用“國學經典”規范師生思想行為,促進校風學風建設(規行為)

1.激立志向。(1)我們組織學生誦讀勵志國學經典名句或故事,講析思想精髓,啟發學生對理想意義的認識,激勵學生對歷史使命的擔當。(2)讓學生談自己的志向,擬一份座右銘及具體奮斗目標貼在課桌右上角激勵自己。(3)教師定期對比分析,隨時表彰有進步的學生,鼓勵他們擬定更高的奮斗目標。2.勤學習。(1)我們讓學生誦讀《論語》中的相關經典名句,并且耐心講析思想精髓,幫助學生端正學習態度,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2)通過講“囊螢映雪”、“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等典故感染學生,激發他們上進的動力,培養苦學的毅力。(3)利用集會誦讀勵志經典名句,尤其是誦讀中考沖刺勵志短句激發奮進熱情。(4)隨時檢查定期評比,表彰學習態度轉變快,方法巧、毅力強的學生。3.懂禮儀。(1)全校師生掀起了誦讀《弟子規》活動。(2)學校制訂并落實了《初中生禮儀規范》,通過宣講要求學生在日常行為落實。(3)隨時檢查定期評比,表彰評出的禮儀標兵,并將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考核中。4.知孝道。(1)全校師生掀起了誦讀《孝經》、《弟子規》活動。(2)學校相應開展了“感恩因為有你”為主題的班會和征文活動,還要求每位學生給自己的父母洗一次腳,做一次飯,洗一次衣服。(3)隨時檢查定期評比,表彰評出的孝行標兵,并將結果納入綜合素質考核中。5.尚節儉。 (1)每天就餐(營養餐)前集中誦讀《朱子治家格言》、《三字經》中相關節儉的經典警句。(2)教師巡回檢查用餐節儉文明要求。(3)隨時檢查定期評比,表彰評出的節儉模范,進一步培養節儉文明的用餐習慣。

六、開展“國學進家庭入社會”活動,促進和諧與發展(促和諧)

1.開展了“詩香書香滿校園,國學經典進家庭”的活動,組織開展了 “國學經典親子共讀”活動。2.開展了 “感恩父母,匯報成長” 活動。3.開展了“給爺爺奶奶過生日”、“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洗一次腳”等活動。

“講經典——造氛圍——掀熱潮——悟精髓——規行為——促和諧”各環節緊密聯系,環環緊扣,范圍上由課內—課外、由校內——校外,措施上由方法指導——誦讀理解——規范行為——凈化風尚,目標上由誦讀記憶——培養校風——促進和諧。它是初中生國學經典誦讀滲透途徑與方法的金典概括,也是我近年來在中華文明精髓傳承教育工作與研究中的心血結晶。在以后的教育實踐中,我們還會不斷探究,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