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需要“三真”
作者:浙江省余姚市老方橋小學 姜建維
發布時間:2015-05-25 10:45: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從事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已將近20年,從一名學科教師到學校中層,再到現在的管理崗位;從城區學校到山區學校支教,再到城郊學校和農村學校工作,其間,經歷了多樣的教育教學實踐,也閱讀了一些教育理論書籍,考察觀摩了一些學校的辦學行跡,自己對教育也有一些想法和理解,然還是經常會問自己,教育究竟是什么?怎么做教育?當代教師應該具有什么樣的教育情懷、教育追求、教育精神呢?以下談談自己對教育、教師的幾點粗淺的思考和感悟。
教育需要有幾分“天真”,那是一種情懷。
首先要過的第一關,便是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對教師崗位的認識到了一個什么樣的程度,簡單的說,你有沒有童心和愛心?這點或許比教師掌握了多少知識來的更為重要,這是一個教師是否入職及能否勝任教師崗位的先決條件。這就是教育需要“天真”!我們的教育對象,尤其是小學生,天真爛漫、小錯不斷;充滿好奇、童言無忌。如果我們都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成人的行為來衡量孩子,把教育當成是功利的追逐場,把教育當做純粹的一份職業飯碗而已,或許就會帶給孩子的是惡煞目光,斥責罵聲,甚至是身體懲罰,那樣的教育是非人性的,非教育的,是可悲的。我們很多教師,仍然有一部分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或者一部分還行走在邊緣地帶。全國師德楷模桂賢娣老師道出了她對教育的理解:“教師要與孩子交真正的朋友,給學生需要的愛,給學生恰如其分的愛,讓孩子感受到愛?!被蛟S只有這樣,才是真教育,才是教師應有的一種情懷,才會使教師感受到生活是快樂的,工作是陽光的。
教育需要幾分“認真”,那是一種態度。
首先要尊重孩子,我們的教育對象是充滿差異的人,不是機械統一模式下的產品,每個孩子成績有高低,進步有快慢,這是一種自然常態,我們要認真研究和分析每個孩子的狀況,遵循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綜合發展和差異發展的原則,幫助、引導、鼓勵孩子在原有基礎上爭取進步,建立“每一個孩子都能進步、都能成功”的教育哲學,而不能陷入“因為你很差,所以你要努力”的負向教育激勵模式之中。其次還要尊重普遍的教育規律。教師在德育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堅持要以生為本,忽視學生主體感受、主體地位的教育措施,從根本上來說都是站不住腳的。教師需要認真細致的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我們的學生、研究我們的課堂,真正確立“每個孩子都是一顆星”的思想,俯下身來看孩子,賞識每一個孩子。在教育中,應該沒有“隨意”這個詞,教師看似日復一日地重復著同樣工作,卻每天、每課、每時都有新的情況發生,就看你以什么樣的態度去應對了。如果你是一個認真負責任的教師,那你就是用自己的一生的來備課的,備的不只是課本,而是備思想、備境界、備人生。
教育需要幾分“較真”,那是一種精神。
教育是科學,科學的意義在于求真。教育更需要我們有“較真”的精神,嚴謹治學始終是我們做教師的學術準則。我們現在的教育日益開放和多元,價值取向由單一化走向多樣化,甚至少數虛無化,在這些價值觀交織和博弈面前,特別是在功利和浮躁的思潮影響下,我們當代教師需要擺正自己的位置,要敢于堅持真理,敢于堅守信念,敢于應對世俗,敢于擔當使命。在教學上,遵循規律,關注細節,智慧育人。在學術研究上,要有像科學家那樣的探索精神,敢于質疑,敢于發表和堅持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因此,教育部門、學校、教研組需要為教師教育學術“較真”提供舞臺,創設良好環境,只有這樣,教師的教育研究才會逐漸變為自覺,教師和學校的教育科研也會逐漸成為必要了。
教育是思想的,是哲學的,是生活的。做好真教育,需要學校、教師有管理和教育的思想;需要教師對教育有信仰,如宗教徒對他的上帝一樣;需要教師有健全人格,有深廣的愛;需要教師的一種別樣的犧牲和付出。
每一個學生都是珍貴的存在,每個人都有尊嚴,我們教師要堅守和踐行“三真”,把真愛撒給學生,是職責又是功德,讓孩子們在陽光下收獲著、快樂著、幸福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