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滿活力的優秀教師,一節節閃爍著智慧火花的語文課堂。主體意識、創新意識使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我們許多教師已經開始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開始用批評與反思構建課堂教學舞臺。結合高效課堂改革,我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點反思。

一、激發情感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教師讓學生通過“說”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語文能力不斷提高。 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在教學《我的”長生果”》時,引領學生閱讀了許多關于讀書有好處的文章。另外,將《一千零一夜》、《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有激情的人,把可愛的孩子們的激情引領到學習語文中來,盡情享受語文的美好!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時,找來關于天山的傳說:千百年來流傳著西王母在瑤池開蟠桃會的故事,那瑤池在哪里?原來新疆的天山果真有個瑤池,它叫“天池”。天池在天山上,海拔1980多米的地方,來到天池如登仙境,“瑤池仙境世絕殊,天上人間遍尋無”。大家想不想知道天山到底是怎樣的一個地方?這樣“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枯燥為樂趣”。“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飲湖上初晴后雨》一詩中寫晴天的水、雨天的山,從兩種地貌、兩種天氣表現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寫得具體、傳神,具有高度的藝術概括性。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山河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西湖美景,然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如在上《假如沒有灰塵》這一課時,我出示了如下交流內容:

初讀課文展示:1.我是誦讀藝術家,我能聲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同時有肢體語言,還能說出朗讀本篇課文的一些要點。2.我能理解課文的大意:可結合隨堂筆記一,用自己的語言說說灰塵的特點和作用。

再讀課文展示:1.我是小小鑒賞家,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作者在這篇課文中運用到的說明方法,并能說出用這些說明方法的好處。2.我能說說從灰塵的危害與作用中懂得的道理,并能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在交流展示的過程中,學生的創造力有時簡直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并且把學習最差的學生也調動起來,讓他們來上臺讀課文,讀出理想的效果。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語文教學中,我不斷地在新課改的引領下努力前行,一次次與學生碰撞出心靈的火花,我自豪于自己無限的“激情”,更自豪于學生內心強大的求知欲。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