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學生發展的基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的路上,我時刻在思索著、探尋著語文教學的最佳路徑。怎樣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使語文教學更簡約、更高效、更快更全面地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我覺得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 善于提問

提問是一門藝術,精心設計的提問如一條清新明快的線條,能很快地將學生引入課文,又可輕松地讓他們走出課文,對課文內容有更深刻、更透徹的理解,真正做到深入淺出,讓學生在問題的解答中對課文的理解上有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讓學生更多地體驗語文學習的樂趣。

例如教學《白鵝》這篇課文時,為了很快地理清文章的線索,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通過閱讀課文,你知道白鵝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它的高傲表現在哪幾方面?你從哪些句子感受到它的高傲?這樣,學生就能很快找出白鵝的特點,然后再找出相關的段落分段研讀。那些生動有趣的語言讓學生輕而易舉地感受到了白鵝的高傲以及作者對它的喜愛之情。

二、 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法國電影《云上的日子》有這樣一句經典的臺詞:“我們走得太快,靈魂都跟不上了。”在現實中也存在這樣的問題:我們的老師總是期待一種神奇的教學效果,更多的時候期盼的是不點就通的效果,希望問題剛提出來,學生不學就會,立馬舉手回答,這是不符合事物的認知規律的。

一個省級教育專家曾說過這樣的話:“給學生3分鐘的時間思考,至少需要3分鐘,只有給足思考的時間,學生才能給你不一樣的驚喜。”靜下心來想一想,這句話說得多么有道理。的確,大多的時候,我們的教師顯得太過急躁,思考也是需要時間的。如果一問就會,那就說明問題的價值值得懷疑,或者只能說明問題的實質僅僅停留在表面。而有價值的提問,還是需要留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對比、去思考,因為我們所面對的學生是有差異的,我們的教育對象不是一兩個優等生,而是智力、認知水平有差異的幾十個學生。只有給足學生思考的時間,讓所有學生有所領悟、有所收獲,才算是達到了語文教學的高效性。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靜待所有花兒的開放,才能感受那一季芬芳。

三、 注重讀的有效性

真實有效的語文課堂就應該以讀為主,只有通過多層次、形式多樣的梯度朗讀才能讓學生入情入境,才能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真正有所感悟。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唯有這樣,才能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魅力。

如在學習《頤和園》一文時,我就通過多種不同形式的讀來引導學生感悟頤和園的美。首先,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自讀課文,弄清作者游園的景點與路線,整體感受頤和園的風景美;接著又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的景點及原因,并指導學生美讀,以感受作者的贊美之情。其次,我再帶領學生研讀課文,領悟語句,品味文章的語言美。特別是文章中描寫作者站在萬壽山所見景色的一段,我正是讓學生抓住文中的重點詞語“蔥郁”、“掩映”、“像鏡子”、“像碧玉”、“滑過”等重點詞語的反復朗讀,讓學生體會到了萬壽山和昆明湖畫一般的美。使他們對頤和園的喜愛和向往之情油然而生。

當然,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僅僅做到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這就需要我們用“心”教學、用“心”探索、用“心”實踐,讓語文課堂盡顯簡約、高效、實用,別有一番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