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區域活動指導策略——閱讀區的小風波
作者:陜西省合陽縣中心幼兒園 孫春艷
發布時間:2015-05-25 15:42: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一、案例背景
張玉龍小朋友是大二班一名活潑、可愛、聰明、誠實、善良的小男孩,今年6歲。他出生于一個書香門第。爺爺是一名老教師,爸爸媽媽都分別是教育工作者。耳濡目染,張玉龍從小養成了自主閱讀的好習慣,堅持每天閱讀一個小故事。平時在班級活動中,他能主動和小朋友、老師交談自己的想法、有規則意識,無論區域活動還是集體教學活動都表現良好,深受老師的喜愛。
二、案例敘述
周一區域活動時,張玉龍小朋友以最快的速度跑到自己喜歡的閱讀區。今天他選擇的是自己喜歡的一本科普書籍——《天天問》(天體篇)津津有味地看起來。五分鐘之后,他放下最先拿起的書,從書架上重新拿起一本書。緊接著,他兩分鐘換一本書。最后,他干脆放下書,推推這個小朋友,戳戳那個小朋友,小朋友在他的影響下,都無法安靜閱讀。小朋友接二連三地告狀。我的提醒也只能讓他安靜片刻,片刻的安靜之后他又是故伎重演。這種現象持續了大概一周。
三、案例反思
綜合以上的案例分析,我應該從圖書的選擇、區域空間位置、區域環境創設三個方面改進。幼兒年齡小,在選擇圖書時力求人物角色、背景和題材切合幼兒的生活,并附有瑯瑯上口、簡練易懂的文字。圖書還應隨主題教學內容每月更新。區域空間位置選擇最佳空間布置,做到動靜互不影響。閱讀區應選擇光線充足、相對安靜的地方,閱讀區和美工區可以放在一起。區域環境應創設個性鮮明的區域背景,區域背景不但可以代替區域名稱,更重要的是從視覺上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閱讀區我們還可以用紙箱做書桌,讓幼兒在舒服、健康的活動中閱讀。
四、案例體會
區域活動是我們為幼兒創設的具有教育性、興趣性、探索性、創造性、造作性的學習活動環境。幼兒通過游戲活動,從而發展思維能力,形成智慧、個性。如何開展好區域活動,我從實踐中得出兩個結論與大家分享。
(一)區域材料投放要體現多層性和多樣性
(1)多層性:區域活動的材料是幼兒操作的工具,探索的學具,是幼兒學習的物質基礎。《指南》在說明部分明確提出要尊重幼兒發展的個性差異,在區域材料的投放上我們應該做到材料的多層性。什么樣的材料就可引發什么樣的活動,達到相應的目標。所以區域活動的材料一定要有層次性。這樣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兒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如“數物對應”練習的區角,可以是數字與圖形的對應(數字與圓點的對應)也可以是數字與具體物體的對應(數字與食物的對應),材料不同,難易程度不同,可以充分滿足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的需要。使幼兒在與材料的“活動”中積累各種經驗。(2)多樣性:皮亞杰提出:“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區域活動的教育功能主要通過材料來表現。只有投放豐富的材料,幼兒才能在材料的選擇動手,開啟智慧,提高智力水平。如語言區通常可以投放一些相關的圖書、頭飾、手偶等資料,張貼一些有趣的圖畫和一些幼兒方便的兒歌。美工區投放的東西除了一些常規的幼兒練習用品外,剪刀、橡皮泥、彩色筆、油畫棒,還可以投放一些簡單手工作品的示范圖。
(二)區域活動教師應多重角色定位
課改后區域活動最突顯的是教師從指揮者的角色轉換成為觀察者、記錄者、指導者和評價者等多種角色。(1)觀察者:區域活動時,老師不能高高在上進行灌輸,也不能自由自在放手不管。教師應該成為站在幼兒背后的慈愛、沉默的觀察者,觀察幼兒的興趣點,幼兒的語言、行為交往以及出現的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真正從觀察中獲取準確的信息,以便為指導幼兒更好的進行游戲。(2)指導者:教師在觀察的基礎上做好指導,在此基礎上,不斷整合活動區的環境,包括活動區域設置的增減,活動材料的投放的改變,不斷提供可促進幼兒持續發展的活動材料,不斷激發他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3)評價者:每次區域活動結束后,老師要及時的給予評價。引導幼兒回顧與反思,通過回憶自己今天玩的材料和做過的游戲,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引導幼兒分享與交流,引發幼兒同伴間的分享交流,根據操作經驗理解并進行判斷,促使幼兒從同伴的交流講述中獲得信息。
盧梭曾說:“要在自然的狀態下,讓孩子率性發展,在至善至美的體系中,成為一個聰明和善良的人。”科學的區域活動必將讓孩子們發璞歸真、健康自信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