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三小學 高 麗
發布時間:2015-05-25 15:39:3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新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同時,語文課程還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和諧發展。”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我主要通過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指導自主學習,讓學生充分走進文本去思索,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下面就我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讓學生樂于表達
例如在學《釣魚的啟示》自學指導時,出示自學要求:
1.工整書寫易錯字,并向同學們講解自己在學習這些生字時遇到的困難或學會這個生字的成功體會。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快速通讀全文,邊讀思考:“我”回憶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話把這件事情概括出來。
3.在文中畫出描寫我心情變化的語句,然后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學法指導:可設想自己就是文中的“我”,假使這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移情入境,親身去感受“我”當時的心情。這時讓學生用表演的方式來完成以下問題,一個小組表演時,其他小組評價、指導、范演。完成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講了這樣一件事:( )
(2)根據“我”心情變化,填空。
當釣到大鱸魚時,“我”( );爸爸要“我”把魚放回湖里時,“我”( );當“我”和爸爸為放魚大聲爭辯時,“我”( );但因為爸爸的話沒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 )。事情過去了三十四年后,我從中得到了深刻的啟示:( )。
他們根據課文的內容自己想象,任意發揮,自由展示,往往在展示中會發現課本中難以找到的體會與想法,比如當時父子的對話,當作者用乞求的目光看著父親的時候,又會說些什么?學生在表演中淋漓盡致地展示出來。上課時,其中一個經常不發言的學生在表演時,大膽而自然地表現出了自己的心情,同學們自發地為他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二、加強小組合作學習訓練,發揮自主空間
1.組長學會分工展示。如果讓學生解決一個問題,展示時不能小組全員解說,要讓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學習并快樂的學習,這就要求小組長要分配好展示學習成果的任務。比如,教給學生看圖,查找資料,與人探討合作的方法等。當小組長掌握了分配任務學習的方法,他就會帶領小組成員熱愛學習,主動學習,不斷學習。
2.學會互動質疑。例如我在教學《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時,我就采用了表演的形式,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羨林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一是把握訪談的主要內容,進一步感受閱讀的樂趣,明晰健康成長的要求;二是繼續開展關于閱讀的綜合性學習,為口語交際、習作打好基礎,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的習慣。在表演中感受季老先生談笑風生、平易近人、循循善誘、關心關愛下一代成長的人格魅力。還有在訪談中如何有禮貌地請教、表達自己的觀點、傾聽對方的表述等。從中學會如何做好訪談記錄。明白這些以后小組間再展開比賽,比比看哪一個小組的表演更自然、親切。學生在表演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自主學習。因為要表演,學生得仔細揣摩“小苗”與“大樹”的語言、動作、表情、心理活動等,在表演中形成互動。從更深一層理解課文內容,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懂得季老先生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這樣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能力在提高,思維應變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口語表達能力也從中得到了鍛煉。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自主學習使新課程標準真正進入課堂。我們的課堂充滿樂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地去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語文能力必將再上一個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