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音樂教學應當更多地發揮提升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化解學生學習壓力的作用。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將音樂教學上升到音樂教育的高度,從教育的層面來理解自身所從事的音樂教學。而這首先是音樂教育理念尤其是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的理解與吸收。筆者以為,對于現代音樂教育理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一、現代音樂教育的指向性

關于音樂教育,著名美育教育家歐爾夫先生曾說:“對于音樂教育而言,音樂只是一種手段,教育才是最終的目的”。根據這一論斷我們可以看出,音樂課堂上如果只滿足于讓學生學唱歌,那顯然是一種淺顯的技術性工作,而通過音樂來給學生某種教育,尤其是給學生提供符合發展方向的教育,才是音樂教育的真諦。更有音樂教育的研究者提出,音樂教育應當擔負起挖掘和發展學生創造潛力和想象力的重任,而筆者以為這正是音樂教育現代理念的指向性體現。

也許有人會想:創造力、想象力與音樂有關嗎?與初中音樂教學有關嗎?事實證明,音樂本身就是人類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結果,音樂在培養人的審美能力、審美理想、審美趣味等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對于初中學生而言,音樂教育可以讓他們感知到用音樂可以表達許多內容,譬如語文學科上的詩歌其實是可以用音樂來表達的,音樂上的音符某種程度上講正是數學上符號功能的運用。而科學發展所需要的創造力與想象力與音樂的關系更是密不可分,愛因斯坦常常拉著優美的小提琴進行科學思考。在音樂課堂上向學生介紹這樣的事例,并結合班歌、校歌的嘗試作詞與作曲,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

由此可見,如果在音樂教育中忽視了這種指向性,音樂教學就會走向無序的狀態,就會遠離真正的音樂,這對于處于成長階段的初中學生而言,消極影響將是巨大的。

二、現代音樂教育的生本性

對于音樂教育要理解為用音樂去教育學生,這就意味著音樂教育應當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借用教育專家郭思樂的生本教育理念,筆者把現代音樂教育的這種理念定義為“生本性”。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生本性不是體現在口頭上的以學生的學習為本,而是體現在音樂教育要面向全體和個體。這看起來是一個矛盾的說法,其實卻體現了教育的本質。面向全體是指音樂教育中,教師必須提出統一的教育教學要求,讓學生在對音樂的學習與欣賞中收獲對人生發展有用的東西;而面向個體是指在音樂教育中,每一個學生個體的音樂感受是可以不一樣的,每個學生對音樂欣賞的理解也可以是不一樣的,每個學生面對音樂時所表現出來的感情也可以是不一樣的。因此,面向全體與個體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的一對辨證存在。

比如說在音樂欣賞課上,我們讓學生去聽《金色的秋天》這首曲子,這是在新學年開學后不久上的一節音樂課,正是秋天時節,是豐收的時節。筆者根據自身的音樂教學經驗,從網上尋找到另外兩首曲子,一首是《慶豐收》,另一首是《豐收鑼鼓》。之所以臨時選擇了這一教學方式,是因為根據筆者的經驗,初中學生可以在多曲欣賞中通過對比總結的方法,尋找到問題的答案。果然,當學生通過對三首曲子的對比之后發現,原來喜悅的心情通常是通過音樂背景、樂器選擇、音調高低等方式來體現的。

三、現代音樂教育的啟智性

研究表明,音樂學習等活動與人類大腦皮質的活動密切相關,因此在音樂活動中可以促進人的大腦活動,而這正是思維能力表現的內在機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些專業學習音樂的學生,他們在文科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形象思維,在理科學習中表現的邏輯思維,確實優于一般學生。筆者在教學中常常先播放一段學生不太熟悉的音樂,然后讓學生想象下面的旋律,最后播放原曲子的旋律,讓學生去判斷自己的想象結果與真實情況的吻合度。這樣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事實上也促進了學生的智力發展。

綜上所述,現代音樂教育的理念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理解,關鍵在于對現代音樂教育理念的認識與其對自身教學實踐影響的評估,如果能夠做好這兩點,初中音樂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初中階段一段美麗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