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為小學科學 創新教學添光彩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 樊 健
發布時間:2015-05-25 11:10:2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自然學科,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果能夠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就能較好地豐富科學課堂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在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同時也為小學科學創新教學添光彩。
一、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科學知識的獲得是依靠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和總結出來的,教師只是扮演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在小學科學課程中不少的內容是學生無法親自去實踐的,需要教師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例如教科版五年級上冊《生物與環境》單元中的第五課《食物鏈和食物網》講述的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很多教師在講解這樣類型的課時,總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總結。由于這個知識點本身離學生生活遙遠,加上教師呆板的教學方式,無法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因此學生很難有學習的積極性,沒有真正掌握到知識點。而網絡信息技術的合理運用,則能很好改變這個現狀,筆者在上這課時,借助網絡信息技術,形象、生動、具體的展示了動物世界的生物食物鏈,引導學生理解“吃與被吃”的關系,讓學生自己發現、總結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并且在學完本課知識點后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設計了草原生物圖,讓學生分組進行游戲比賽,每一組學生派一個代表到電腦前畫一畫草原生物之間的食物鏈關系,看誰畫的又快又準。活躍的課堂氣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與積極學習的熱情,情趣高漲。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有利于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生機、氣氛活躍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學生透徹理解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一定的實踐性、抽象性,教材內含的一些教學內容和實驗內容無法在課堂上完成。很多知識理論對于小學生來說難以理解,例如教科版中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第二課《種植我們的植物》是教學生如何種植鳳仙花的,可能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一些教師無法帶領學生實地種植鳳仙花,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就會一頭霧水,不知所云。因此,筆者請來了一個好幫手,在上這節課之前運用網絡信息技術,上網收集與之相關的動畫視頻和圖片等資料并做好一個PPT,在上課時把鳳仙花的種植過程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看到播種鳳仙花時是如何進行選擇種子、如何放進泥土里、如何進行下種、如何進行澆水,讓學生感覺到就好像是自己在種植鳳仙花一樣,有了這樣的體驗,學生對如何種植鳳仙花就比較容易理解。
三、合理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拓展學生想象空間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生應該具備“進行科學探究所必需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而科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與學生的想象力是分不開的,合理地運用網絡信息技術,有利于拓展學生的想象空間,在想象中進行創新。第一,教師要充分利用圖片資源。在科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直觀的體驗,教師可以上網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資源讓學生產生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這些圖片既可以是教材中的插圖也可以是上網收集到的資料圖片。例如筆者在講授教科版六年級下冊《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時就從網上搜集了很多與之相關的昆蟲圖片,引導他們進行想象不同昆蟲在放大鏡下的樣子。第二,教師要巧用聲音和視頻資源。在科學教材里涉及很多有趣的自然聲音,在課堂中如果利用網絡信息技術讓這些聲音“重現”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而視頻資源能夠把一些抽象的知識點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筆者在教學教科版三下《動物的生命周期》的第6課《其他動物的生命周期》時,制作了雞、蝴蝶、羊、金魚的生命周期視頻動畫,學生看了以后就好像真的在經歷這些動物的生命周期,腦中展開了這些動物生長發育的各種景象,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都得到了較好的發展。
網絡信息技術的特點是能夠圖文聲像并茂展現教學內容,給予學生更多直觀參與的體驗。形象有趣的圖片,逼真的聲音,動聽的音樂,生動的視頻,把學生帶入了一個充滿樂趣的科學世界,讓學生自主探究、自主探索,使學生積極樂意參與到科學教學活動中,樂學、好學、愛學科學知識。科學教師更應該不斷學習,不斷探索、研究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教學方式,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為小學科學創新教學添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