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體操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隊列隊形練習、體操基本動作、徒手體操、輕器械體操、韻律操和技巧運動等。它們既能鍛煉身體,形成健美的體態,又可陶冶情操,抒發感情,是一種非常適合少年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形式。小學階段是學生各種身體素質發展的敏感期,體操類活動練習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柔韌、平衡、協調性的快速發展。這一階段的兒童比較好動,情緒不穩定,控制能力也較弱,常因成功而歡呼,因失敗而喪氣。因此,體操教學應著力于使所有的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而不要過多地留下失敗的沮喪。筆者嘗試將教學內容生活化、練習形式多樣化、教學設計巧妙化來激發學生體操活動學習的興趣,并借助教學魅力來吸引學生參與練習,從而提高體操教學的有效性。

1.挖掘生活素材,吸引學生參與。

體操教學內容是與生活最密切相關的,生活中很多自我保護和應急處理都來自體操教學。傳統的體操活動偏重于技術要領的傳授,教學枯燥無味,內容遠離實際,小學生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基礎,把貼近生活的素材引入課堂,淡化體操教學的競技性色彩,可以讓學生體驗體育學習與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滾翻活動形式接近生活,有自我保護的實用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將生活中各種方式的直體滾動、屈膝滾動、團身滾動等引入課堂,有針對性地讓學生去嘗試、去實踐,從而認識滾動在實際生活中的重要意義。體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所聯系,通過一些來自于生活中的素材,創新教學內容,學生倍感親切而喜之有加,這樣使枯燥的動作練習變得生動、有趣,讓學生感覺體操活動就在我們的身邊。

2.巧妙設計練習,有效掌握技術。

體操教學內容中,技巧類動作對學生的身體素質有一定的要求,有些動作的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可從學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出發,分解簡化動作技術,也可以原動作形態和要求為基礎,結合學生實際能力,設計輔助練習,由易到難,逐步深化,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掌握動作技術和技能。例如,滾翻教學中布置斜坡面進行練習,讓學生從高處向低處滾翻;跪跳起的練習可提高起跳位置,從三層墊子到二層墊子再到一層墊子進行跪跳下練習,這樣的設計降低了動作的難度,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掌握動作。小學體操組合動作練習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內容,將組合動作的難度控制在既要使學生能保持完成動作的信心,又需學生作出一定的努力方能實現的范圍之內,讓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練習,從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達到有效掌握動作技術的目的。

3.豐富教學形式,提高課堂實效。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讓課顯得生動豐富,更重要的是可以刺激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在教學方法的變換中保持高度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從而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小學生興趣廣泛,好奇心強,比較喜歡模仿和接受新鮮事物,常常以直接興趣為動力,這就要求我們教學重視學生的情感和需要。采用游戲競賽、情境教學、主題教學等多種教學形式,喚醒學生的情趣、豐富學生的感知,吸引學生的注意,寓樂于教學中,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實物演示、音樂渲染、角色扮演等形式創設課堂教學的情境;在統一練習的基礎上,加強對學生自學、自練的指導;經常給學生創設合作學習的環境,包括2~3人的結伴學習,4~6人的小組學習,7~10的小群體學習;把啟發學生開展創意活動作為經常性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創造性想象,在原有動作的基礎上設想出新的體操動作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也能取得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4.借助教學魅力,促進學生參與。

體操動作是力與美的表現,對學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師漂亮、優美的示范動作和飽滿的精神狀態,會對學生的運動行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學生往往因為欣賞、仰慕老師,而自然而然地喜歡這項運動。“身”教重于“言”教,課堂上我們可以借助手勢、表情、姿勢等一系列非語言因素的作用,撩撥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習激情,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如在體操練習中,對那些信心不足的學生,信任的目光與鼓勵的手勢,會激勵其增強信心;對那些完成動作優美的學生,可以通過點頭和微笑表示對他的肯定和祝賀;面對練習失敗的學生,教師在肩背上輕輕一拍,學生能感受到一種力量的傳遞。

課堂是我們教學的主陣地,有效性才是教學的生命。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還要豐富教學內容、降低動作難度、改造場地器材、注重保護與幫助——這樣,體操教學才會更生機與活力,我們的教學才能達成教學目標,學生真正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