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指學生按照小組分工,明確責任,共同完成某些任務的互助性學習方式,它對構建高效課堂、發展學生思維品質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廣大教師也越來越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但如何優化小組合作學習,使這種學習方式發揮其最大的功效,是當前值得探究的話題,現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科學組建小組

合理分組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前提條件。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之前,教師要能夠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通過優化分組,使每一個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同時,每個小組中,組長、發言人、記錄員等角色分工要明確,并定期進行角色輪換,促進生生互動。科學合理地分組、分角色,避免了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二、合理創設情境

良好的情境能夠激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小學數學合作學習中,教師應努力通過創設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和生活情境,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輕松地獲得知識,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如教學“比一比”這一部分內容時,我給學生創設了“新龜兔賽跑”的童話故事情境,將數學知識編進故事,融入生活,學生學得趣味盎然,對知識的掌握也就容易多了。

對于中高年級學生,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投入到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中去。教學中,教師要能夠依據合作學習的內容,立足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能夠激發學生合作學習欲望的問題情境。如教學“三角形邊的關系”時,我引導學生將身邊的小木棒隨意分成三段,并嘗試將它們圍成三角形。學生動手后,再提問:“三根小棒在什么情況下能圍成一個三角形?”這樣的問題立足于學生的認知和動手能力,也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合作探究的欲望,使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還鍛煉了能力。

三、構建對話環境

“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課堂上的學習活動是一個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過程,對話既是認知性學習,也是交往性學習,同時還是一種反思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要求構建理想的對話環境,促進學生有效對話,提高教學效果。在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傾聽和準確表達,鼓勵學生在交流中發現差異,敢于質疑,促進學生反思,將合作引向深入,從而使不同的學生都有不同的發展。如教學“用9的乘法口訣求商”一課,我給學生搭建了暢所欲言的平臺,學生享受著娓娓道來的愜意,加上教師善解人意的鼓勵和恰到好處的評價,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輕松自如地掌握了新知,各種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四、靈活處理生成

每一堂課,教師都期待著能有精彩的“生成”,于是精心預設每一個教學環節,精心設計每一個問題。但小學數學的學科特征和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決定了數學課堂的“生成”有其不可預知的一面。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充當課堂信息的重組者,立足于課堂教學目標,靈活處理課堂生成,并能巧妙利用生成資源,引領學生深入探究,與學生一同感受生成的異樣精彩。如在教學第三冊“乘加、乘減”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都學習了乘法了,為什么還要用加法計算呢?”看似多余的問題,其實正是課堂教學適當拓展延伸的切入點,我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適當補充,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熱情,也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已經不斷呈現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作為課堂教學的引領者、組織者——教師,應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