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很多的英語課堂,學生自主學習的權利被老師“剝奪”,老師占據主體,學生處于被管理與被教育的地位。其實學生更渴望的是和諧、寬松、自主的學習氛圍,個性的發展,知識的增補和能力的提升。改變課堂現狀,還學生課堂“自主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積極和諧的學習氛圍,就必須考慮學生的情感需要。從樹立學生的信心和增強知識的趣味性入手,本著為學生服務,為學生負責的態度,才能創造積極的、自主的、高效的課堂。那么,在課堂上應該把哪些“權利”還給學生呢? 筆者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

一、還學生主體地位的權利

認知心理學者布魯納認為:“認知的活動是一個主動過程,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因此,在我們的教學設計中,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感受,盡量創設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愉快中尋找自信,重視和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使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習得語言,獲得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還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

為了加快課程進度,課堂上我們代替學生思考的現象普遍存在。教師在提出問題后,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學生沒有思考好就要求回答問題,其結果可想而知。當出現不是教師期待的答案時,我們教師不是反思,而是責怪學生,或者迫不及待地拋出答案,把學生應該而且可以解決的問題由老師“包辦”,這些不經意的做法助長了學生的依賴思想,剝奪了學生自主思考的權利和機會,時間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也就沒了,學生獲取的知識沒有經過自己的“加工”,學習成績得不到提升。

初中學生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速度和全面性與成年人是有所區別的,再加上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以為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我們必須注重生成問題,樹立幫扶意識,養成少說精點的習慣。做一個適時的引導者,啟發、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達到開發智力和培養能力,提高創造思維,并為學生的學習開拓屬于他們自己的思維空間。既要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個體學生設置不同難度的問題,鼓勵每個學生通過思考解決問題,使每個學生都能夠“跳一跳,夠得著”;還要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共同討論形成結果;更要學生們在課堂上都能夠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使學生更加自信,更有學習興趣。

三、還學生自主閱讀的權利

隨著多媒體時代的來臨,不少英語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演示、角色扮演、實物展臺等手段層出不窮,而學生的課本卻很少翻開,雖然學生學習的資源豐富了,但是學生學習的知識資源還是主要基于課本。我們應該把課本的素材作為學生學習的第一手資料,不能讓那些教學的輔助手段占了主體地位,而忽略了學生自身的存在,要多為學生的閱讀創造條件,特別在英語的閱讀教學中,讓學生帶著任務進行閱讀,將閱讀貫穿于自學、質疑、知識獲得和回顧等各個環節之中,并采取不同的形式對學生閱讀的質量進行檢查。

四、還學生自主交流和表達的權利

教師滿堂講,主導地位占據了課堂教學的主要角色,養成了學生的被動吸收。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缺少充分、有效的交流,不利于學生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培養,學生也無法及時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為促進自主課堂的有效性,就要在課堂教學中采取結對學習和小組學習、分組教學、合作教學、互動教學,形成師生、生生之間的雙邊、多邊交流,讓學生自己討論問題,解決問題,作為教師,我們只需要適時的引導和幫助。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既能對學習保持興趣,又能充分發表個人意見,互幫互助,培養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指導者,組織者,也是實踐者。只有開拓思維,靈活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習真正發生在學生身上,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學習效果事半功倍。才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