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模式是現階段教育界大力推廣,許多教師嘗試運用的一種模式。它不僅可以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更有效地進行語言交際;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培養學生各種能力的提高,進而促使學生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與之相適應,管理班級方面我采用“小組管理”的方法,也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學習小組的組建及座位的確定

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最大化,首先要組建好小組。而組建小組首先是確定小組長。我根據班級的實際情況,并與學生商量后,選定了6位學習成績相對優異、關心同學、有責任、上進心的同學擔任小組長。小組長自己選擇各組人員。選擇方法是每個小組長依次選擇1人,通過5個循環,選擇出自己組的成員。組長將成員按成績分為兩個A類,兩個B類,兩個C類(A、B、C類的人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各科的情況進行調整)。各組長給自己組制定組規、提出要求、要達到得目標等。

小組座位的確定經歷了3個階段。首先我采用小組圍坐在一起的座次, 如圖1:這種座次方便學生之間的交流,對于小組作業的收交幫助很大。但由于學生之間的座位是面對面的,加之學生的自我約束力較弱,因此總有一小部分學生說一些與課堂無關的話,影響整個小組的學習效果。

經過深思熟慮,并征求各科老師的建議、學生的意見等。我將每組再分為2個小組,每小組3人,包含一個A類,一個B類,一個C類。兩個小組前后座,如圖2:

需要改錯時,先6人小組一起訂正,然后3人小組中A類學生對于B類學生負責檢查,對于C類學生要進行個別問題的講解。這種座次將幫扶具體化,避免了個別自制力不強的學生之間的玩耍。

通過一周的觀察,我很快發現:當大組之間進行討論時,面對面而坐的又是兩個C類。這兩個同學因為自制力不強,加之不會做,不會思考。面對面而坐時,不但不能促進學習,而且影響全組同學的學習。因此,我第三次調整座位,將座次進行微調,改成如圖3的座位:

這種座次繼承了原來座位的優點,避免了各種不足,這樣一來,兩個C類學生的座位離得遠了,又有B類學生或A類學生的幫助,C類同學慢慢地也知道學習了,作業書寫得越來越認真了。

二、著力培養小組長,逐步實現“小組負責制”

小組建立起來后,我首先要求各組做好值周工作。在這一周里,班上的各種事務都由這個組負責。小組長分配任務,爭取做到人人有事負責。第一周里,我都會提前詳細的詢問組長的安排,指點他們安排上的不妥之處。周五,及時對這組一周的工作肯定、表揚、并進行適當的物質獎勵。學生之間的競爭意識是很強的,這組受到表揚,另一組的組長會對他們的成員要求更高,班級內逐漸形成你追我趕的良性循環。

三、以“小組管理”促“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在小組各成員的分配上,我采用組長依次挑選的原則。因此,每個小組都有A、B、C類生,座位的安排也是根據學生之間是否能互相幫扶安排的。因此,在學習上,老師只需要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給學生留足討論與修改的時間,及時督促各小組,教給小組長檢查方法,并及時進行表揚獎勵,強化優秀學生的正確意識,刺激行為習慣較差的學生進行自我反省。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與指導,每個小組基本都能按老師的要求進行。通過一個月的嘗試,我們班的“小組管理”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幫助已初見成效,原來的B類學生明顯愛回答問題了。作業做得整齊了,正確率提高了許多,學生之間說閑話的現象越來越少了,經常發現下課了同學們之間還因為同一問題的不同意見而爭執不斷。

“小組管理”與“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是把競爭意識、合作意識相結合,體現出了新課改的自主、合作、互動、競爭的觀念。通過發揮這兩大板塊的作用,學生順利完成了學習任務,師生間的溝通更為有效,學生間彼此了解,相互幫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勵,促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親密融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進而培養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兩大板塊經緯縱橫交錯,織出了班級人文管理的新天地,織出了學生健全發展的新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