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它是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常用的一種相互交流的教學技能。它在教學中不但使用廣泛,為過去和現在的教師所倡導,而且同教學本身一樣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蘇格拉底研究教學法的基礎(談話法),是實現教學反饋的方式之一,是師生相互作用的基礎,是啟發學生思維的方法和手段。無論是在教學活動開始時,還是在教學活動進行過程中或是在教學活動結束時,提問都會經常用到。它對學生來說,可起到引發學生學習動機,激發思維,考查理解程度的作用。可以說,課堂提問的成功與否是語文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

目前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對課堂提問是重視了,也體現出了一些教育觀的轉變,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常暴露出一些問題。經過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觀察與記錄統計,我們發現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課堂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有:1.表面性提問,只追求熱鬧場面,要求一問齊答,表面轟轟烈烈,實則空空洞洞;2.習慣性提問,問題未經精心設計,每講一兩句便問“是不是”、“對不對”,形同口頭禪,發問不少,收效甚微;3.懲罰性提問,發現某一學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發問,借機整治。久而久之,使學生視老師的提問為畏途,等等。諸如此類的課堂提問,致使中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嚴重缺失,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的整體效率。

現代中學語文課堂提問存在著諸多問題,其根本在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高以及進行有效提問的措施不當。現在我將集中談談實現有效提問的方法。

1.問題的范圍要確定。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范圍確定,然后學生才能知道怎樣回答。如果問題的范圍太廣,學生就不知道從何處入手。

2.問題的表述應當簡潔明了。問題的措辭要簡單,不宜太長,問題中的形容詞若太多,往往使學生抓不住重點,而且問題太長往往把答案的線索在問題中泄露出來。問題固然要簡單但也要明白,不要含糊其辭,使學生多有誤解之處。

3.問題應當有思考價值。教師發問時應多采用思考性的問題,即使發問的目的在于給學生復習的機會,也應當采用比較、分析、綜合等較有價值的問題。如果采用事實性問題,也要在事實問題的后面,加上幾個思考性問題,以免學生偏重于機械的盲目記憶。

4.問題的內容要適合學生的水平。問題的內容要切合學生的經驗和學力,尤其是思考性的問題更要注意這一點。問題的語句,要避免用生僻的字和專門的名詞,以免學生不能理解。問題的難易也要切合學生的能力。容易解答的問題可以向一般學生發問,較難的問題,可向優秀學生發問。

5.問題的內容要有價值。問題的內容應當是教材的重要內容,一般是重點、難點和疑點。而煩瑣的、不重要的問題則不必向學生提出。

6.提問時不要直接用教科書上的文字。因為若教師常用教科書上的字句發問,學生就會盲目地記憶教科書上的內容,從而應付教師的提問。

7.問題要有組織有系統。教師若能將所要發問的問題預先計劃一下,使之有組織有系統,前一個問題與后一個問題相聯系,一環扣一環,就會對學生思考問題有很大幫助,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也有莫大益處。

比照以上標準,國內學者所做調查顯示,一般教師每節課的有效提問只有56%。也就是說,一堂課上,還有44%的提問是無效的或者是低效的。

總之,中學語文教師進行課堂提問設計時,應以中心問題為綱,把綱目串聯在主線的基點上。要把握好“為教學目標、教學主題服務設計問題”的原則,把握中學語文教學的特殊性,避免提問的盲目性和隨意性,力求做到先后有序,前后融通,使所有的提問結為一個整體系統。對于那些無法預設的、偏離目標或與本主題無關的問題,教師應當理智地舍棄,確保自己教學的航船順利駛向既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