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中年級,大多數學生對課外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閱讀面也變得廣泛。可由于學生課外閱讀的時間、地點、內容都是自由、分散的,教師很難調控,因此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方法掌握、習慣養成等很容易參差不齊。小學生的課外閱讀仍處在起步階段,如果教師在學生課外閱讀的“起跑線”上作適當的指導,就能幫助學生更有效地開展課外閱讀。切入口在哪里呢? 筆者認為,充分借助教材,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使課內外閱讀有效融合,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掌握課外閱讀的方法,并培養良好的課外閱讀的習慣。

一、利用教材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課外讀物的優勢

1.提供范例。“學”就是模仿,小學生剛剛開始課外閱讀,讀什么、怎樣讀同樣需要仿效。“習”就是反復操練,課堂上學習到的閱讀方法,也要在課外閱讀中經常實踐和應用。縱觀語文課本一至十二冊教材,有人物故事、風俗民情、科技哲理、自然風光等,內容精彩紛呈;有詩歌、童話、寓言、劇本等,體裁豐富多樣,是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最好范本。教師可以結合每篇教材的內容和表達特點,新授的同時指導學生同步學會閱讀相關題材、體裁、風格的課外讀物。日積月累,學生會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并伴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漸養成課外閱讀的好習慣。

2.循序漸進。教材中課文的編排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認知結構與年齡差異,體現了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特點。比如詩歌的閱讀,低年級學生適宜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感受語言的優美;中年級學生開始誦讀優秀詩文,領悟詩文大意;高年級學生則要從優秀詩文中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閱讀課外讀物時同步參考不同年級的閱讀標準,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在不同的年齡段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課外讀物,做到順應兒童特點,讀有側重,由淺入深。

3.多方位輻射。學生學習一篇課文的同時,會對其中的人物、故事、景象、事物甚至作者等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同步閱讀相關的課外讀物,既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又能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多方位輻射,指導學生廣泛閱讀,豐富學生的課外閱讀內容。比如可以從同類題材的角度拓展閱讀,從體裁的角度補充閱讀,圍繞主題展開閱讀,了解作者并閱讀他的作品,由課本中的節選延伸閱讀整本書等。有時教材中的一個詞語會吸引學生課后津津有味地讀完一個有關的故事,有時課本中一個名字會吸引學生課外興致盎然地讀完一本人物傳記。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課外讀物,能充分發揮教材的神奇魅力,讓課文學習與課外閱讀融為一體,成為一個整體。

二、利用教材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課外讀物的操作

1.與課前預習同步,指導積累 。學生課前預習時圍繞教材適當增加相關的課外閱讀內容,不僅使教材不再是一篇孤立的文章,而且讓學生積累了不少課外知識。比如在教學《變色龍》一課前,我指導學生自主搜集并閱讀有關變色龍的資料。有的學生了解了變色龍的生活習性,有的閱讀了小說《變色龍》,有的搜集了變色龍種類的資料,有的讀懂了變色龍為什么會變色。這樣的課前閱讀,既為學生學習課文進行了鋪墊,又培養了學生廣泛搜集閱讀資料、主動閱讀課外知識的習慣。

2.與課堂教學同步,方法引領。學會閱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課堂上教師教學生會讀課文的同時,應重視指導學生掌握閱讀相關課外讀物的方法。如讀故事要關注情節,讀傳記需了解人物經歷,讀詩詞重領悟意境等,讓學生課外閱讀時直奔主題,有方法,講效率。又如,課堂上強化略讀、速讀、瀏覽等讀書方法的訓練,能幫助學生在課外用較少的時間閱讀大量的書籍,懂得在字里行間摘取重要的信息等。

3.與課后鞏固同步,放手閱讀 。課堂上學完了課文并不意味著閱讀的結束,而是新的閱讀過程的開始。課后鞏固應該把補充、增添適當的課外閱讀內容作為重點。每篇教材教完后,教師都要向學生推薦豐富的課外讀物,組織開展多樣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在課外知識的海洋里品味書香,盡情遨游。

在小學階段,教師借助教材學習指導學生同步閱讀課外讀物,授之以漁,由扶到放,將會為學生的終身閱讀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