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培養出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綜合性人才,音樂器樂教學是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而如何讓器樂教學更具魅力,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則是需要所有音樂教師認真研究的問題。筆者認為在觀察中模仿、在演奏中調整,共同表演,思維創新是使學生體驗器樂教學更加多樣化的良好方法。

一、在觀察中模仿、在演奏時調整

模仿是個體重復他人行為的過程,是有效學習的一種良好方法,這種過程與方法或者自覺,或者不自覺,都對小學生早期學習具有重要意義。課堂樂器教學必然會涉及到一定數量的技能訓練,可以說,仔細觀察與正確模仿是小學器樂教學的良好開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尋找到演奏要點,在于模仿的過程中深化要點規律,它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其一是模仿演奏姿勢;其二是模仿技術動作;其三是模仿處理音樂的方法;其四是模仿樂曲的表現細節。

觀察模仿的過程告一段落后,學生就要以頭腦中的全新演奏印象為基礎,進行獨立的實際訓練,在實際演奏訓練時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這時需要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如何正確調整演奏狀態,使心理情緒與演奏內容相適應;第二個問題是主動或者在教師指導下找到自身與他人的差距,為糾錯做好準備;第三個問題是主動嘗試改變錯誤的演奏方法。

二、用共同表演的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樂器教學需要共同表演提高學習興趣、促進學習效果,學生在積極參與表演的過程中,達到與樂器的良性互動。教師需要在小組劃分的基礎上,輔導學生熟練掌握簡單樂器的使用方法。共同表演是學生掌握知識的一種途徑,也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渠道。有的小組學生,在討論與訓練的時候非常積極,但是到了共同表演的時候,演奏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與觀察模仿、演奏調整的訓練強度不夠有關系,也與教師不能采取正確的共同表演形式指導方案有關系。教師在樂器小組的前期討論時,就要專注于共同表演的方向指引,使學生能夠系統了解整體設計、聲部安排、前奏把握及尾聲處理等問題,學生在思考如何進行共同表演時,需要注意到用樂器演奏樂曲的完整性,注意到樂器如何讓音樂更具表現力。此外,教師還應當鼓勵每個小組成員用最佳狀態保證共同表演的密切配合與良好合作。

三、用無限的創造力增強學習效果

在小學階段的課堂樂器教學中,如何進行樂曲編配與創作是程度較高的要求,一般并不必讓學生全面掌握,但是樂曲編配與創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對于歌曲演唱、樂理知識掌握是很有好處的。它要求學生可以按照樂曲的旋律,配上與之相適應的和弦,將樂曲用自主形式表達出來。這種較高水平的要求,對于絕大多數小學生來說,難度非常大,但是我們也可以發現,樂曲編配及創作能夠讓一些深具音樂天賦的學生在樂曲原來基礎上達到發展創造效果,而另外一些學生,也可以按照教師的指導,進行簡單的樂曲編寫與尾聲確定。音樂教師應當正視學生這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在樂器正規教學的基礎上,適當地給學生特別是學有余力學生介紹一些樂曲創作知識,使學生能夠飽含興致地編寫,體驗創作成功的樂趣,接受創作失敗的教訓。

小學生是充滿創造力的群體,他們多半對音樂課充滿極為濃厚的興趣,原因就是音樂課堂給他們帶來展現自我的機會。以口風琴為例,教師要給學生搭建更好的平臺,比如可以規定每節音樂課的前三分鐘,是學生音樂展示時間,讓學生將自己的口風琴音樂演奏才華得以施展,或者是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使學生能夠開拓眼界、得到鍛煉。而在中高年級的歌曲教學時,則可以應用口風琴演奏副旋律同歌曲相互配合,讓學生的多聲部聽覺得到訓練,學生掌握了一種新的演奏方法,便可以在此基礎上,進入到更加廣闊的發揮空間,使自己的音樂表現力更強、更豐富。

音樂是表現美的藝術,也是用感情來帶動的藝術,在小學音樂里面加入器樂教學,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領會基本音樂知識與音樂技能,比如把二胡、口琴、小提琴等帶到課堂上來,并選擇恰當的方法加以引導,定能提高學生的音樂興趣與審美能力,為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奠定良好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