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話故事促進 小學生語言表達
作者:江蘇省啟東市和合小學 王莉莉
發布時間:2015-05-22 10:37:4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小學階段是語言能力培養開發的關鍵階段,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但能夠為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而且也是未來各學科學習必不可少的一項基本能力。小學階段的語言表達標準,要求清晰、規范、語句結構合理,無明顯語法錯誤,具有連貫性和條理性。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很多,通過童話故事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其中的一條捷徑。一、朗讀童話,感受語言魅力
童話故事往往能夠高度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需要利用富于感情色彩的朗讀形式,將學生帶入奇妙變幻的童話世界,通過語言魅力的發掘,使學生感受到語言表述的無窮奧妙。只有學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才能激發其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熱情,教師通過朗讀童話作品,引導學生投入到童話語言的情境中。教師在朗讀童話過程中,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表情及情緒反應。
二、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表達
通過教師朗讀童話課文激發起學生的參與熱情,下一步就要引導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為“說出來”是表達的第一步。在這一階段,教師最忌強制性灌輸某種結論。例如《小猴種果樹》,學生在回答小猴為什么頻繁變化樹種的時候,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哪怕學生的思考答案有所偏頗,教師也要給學生充分的表達機會。例如有學生說“小猴子不停栽樹是因為它很勤勞”,這一觀點顯然與教學主旨相悖,但是教師不能直接否定學生這一答案是“錯的”,學生這樣說只能證明對這則童話的寓意理解還不夠深刻。所以,教師要為每一位學生創造發言的機會,保護學生的發言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寬松的表達氛圍。
學生充分表達自己觀點的過程,就是語言表達能力發揮的過程,教師在聽取學生表達后,再根據教學要求帶領學生分析課文主旨,糾正學生理解的誤差,這樣才能營造出更加積極的語言表達環境,學生的表達積極性才能充分被激發,求知欲與表達能力也能同步增長。
三、創造情境,豐富表達方式
熱愛游戲是小學生的天性,而童話故事則是創造童話教學情境的最佳范本。以“玩中學”的形式在童話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利用身臨其境的優勢使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更進一步發展。“演童話”需要教師進行充分備課,尤其是對童話課文情境要精心設計,才能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三袋麥子》的教學中,教師將學生分配不同的角色:土地爺爺、小豬、小牛、小猴,通過不同的角色開發學生個性化的語言表達。教師可以設定“土地公公送禮物給你,你會說什么”這一問題,要求不同角色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對土地公公的感謝。以此為學生創造更大的發揮空間,起初有的學生只會說“謝謝,非常感謝”等詞句,在教師的逐步引導下,學生聯系到日常生活中的語言細節,表達內容也更加豐富,有的學生說:“謝謝土地公公,這是今年我收到的最好的禮物。”也有學生說:“我代表爸爸媽媽感謝您的禮物,希望您和我們一起快樂的過年。”雖然學生的語言表達稍顯稚嫩,但是他們的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通過角色扮演獲得了鞏固,而且更愿意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習主動性更明顯。
四、語言表達的模仿與拓展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童話故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更要進一步注重學生表達的正確性和規范性。在“說”的同時,以“寫”作為強化手段,從口頭表達轉向書面表達,這也是提升小學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徑。由于童話故事語言生動,其中會大量用到動詞、形容詞,這些詞匯的積累,對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例如在《狐貍和烏鴉》一課中,描寫狐貍的句子有“眼珠一轉、賠著笑臉、搖搖尾巴”等,這些詞語將狐貍的狡猾表現的活靈活現,教師在帶領學生體會這些詞語妙用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參考例文寫一段烏鴉失去肉以后的心理活動,學生會通過語言的模仿和拓展,逐漸形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這種方式能為未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奠定基礎。
以童話故事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具有極高的適用性和可行性,對于童話故事的熱愛將成為學生主動探索語言奧妙的動力,教師在運用童話故事培養學生表達能力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突出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和實踐性。通過多形式、多元化的語言表達訓練,使學生能夠更加準確、合理地駕馭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