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聽語文課,總有一種困惑,同一篇課文不同語文老師處理,方法絕對不同。于是便引發(fā)一個疑問,怎樣的語文課堂才是學生需要的,才是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的呢?我以為有效甚而高效的課堂應是充分考慮學生發(fā)展需要和發(fā)展基礎,選擇了有助于學生發(fā)展的教學內容,采用恰當?shù)姆绞竭M行指導,從而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一、教學目標清晰是“課堂高效”的前提

以《船長》為例,看教學目標的設置對比。

案例1: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有關詞語。

2.通過朗讀課文中描寫哈爾威船長語言、行動的句子,感受哈爾威船長忠于職守、舍己為人的精神。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片段,“哈爾威船長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p>

案例2:

1.根據(jù)關鍵詞語說說緊張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

2.學習通過語言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

3.給課文補寫一個故事情節(jié),通過對話對補充的人物進行描寫,反映他的特點。

思考:乍看,案例1緊扣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動作,既有助于把握文章主旨,又抓住了文本表達的特點,但結合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仔細推敲,就會發(fā)現(xiàn)以上目標依然龐雜模糊。案例1關注的是文本內容,強化的是人文性,案例2關注的是語文知識、方法和能力,強化的是工具性;可測性不一樣,案例1籠統(tǒng)繁雜,不易于考量,案例2把課文當作一個例子,用來提升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具有較強的考量性。

二、教學起點明晰是“課堂高效”的保障

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教學為例

案例1:

案例2:

思考:知詩人,解詩題——讀詩文,明大意——抓字眼,入詩境——誦詩文,悟詩情這樣的步驟,對于五年級孩子而言,有點意興闌珊。缺乏積極思考、表達的欲望。而案例2中基于學生對于詩歌朗讀背誦的熟悉性,設置“詩中尋畫” 的環(huán)節(jié),整體性帶動了課文的理解品讀,在學生品味詩句中承載的畫面時,不自覺地已走進文本,使學生能較長時間深層次地進行自主學習,對課文的理解也層層深入,漸入佳境。

三、正確選擇內容是“課堂高效”的核心

以《詹天佑》教學為例

案例1:

案例2

思考:案例1的問題指向文本內容的理解,缺乏思維含金量,學生不需要過多思索,只需照本宣科即可回答教師的問題,這樣的課堂看似一問一答,熱鬧非凡,但長此以往,孩子的思維得不到鍛煉,能力得不到訓練,課堂是低效的。案例2中“為什么選取這些材料、要表現(xiàn)什么”這個問題切入了課文的核心,是學生語言能力和思維發(fā)展的關鍵點。孩子在這樣問題的引導下,自主探究,找尋文本蘊藏的內容,并遷移其他文段的學習,習得閱讀、習作的方法,這樣的課堂會更加高效。

總而言之,只有關注學生真正所需,選擇正確的教學內容,輔之以恰當?shù)慕虒W方法,才會踏上高效課堂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