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課應結合生活開展教學
作者:江蘇省海門市東洲國際學校 黃翠娟
發布時間:2015-05-22 11:04: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思想品德課是教師對學生思想精神、品德性情進行塑造與培養的重要陣地,為了能夠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到思品課對個人成長的幫助與促進作用,教師應當在教學中有意識地走進生活,為思品課注入更多生活氣息。一、重視生活現象
任何一種教育都不能夠脫離實際生活,而是要充分發揮生活這一平臺,以有效拉近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實現知識的遷移與能力的運用。因此,教師在嘗試生活化教學模式時,首先應當提醒學生重視對生活現象的觀察,并有意識地將其與教材內容結合起來。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授人玫瑰 手留余香》為例,該章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感知自己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所收獲的快樂,鼓勵學生培養樂于助人的美好品德。“樂于助人”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存在于生活中的大小事件。教師可在課堂上讓學生回想自己近期給身邊的人所提供過的幫助。比如在上學路上搭公車時為老爺爺、老奶奶或者懷有身孕的阿姨讓座位等。教師可以將生活中一件件小事都組織成為教學的素材,這不僅有利于教師實現教材的有機延伸,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最為重要的是,將生活現象引入到課堂之中,讓學生感受到思品課教學內容的生活化特點,能夠最大程度地提高思品課的實踐性與實際意義,進一步提高思品課的教育價值。
二、結合熱點話題
為了避免學生成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專讀圣賢書”的“書呆子”,教師還應當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也隸屬于思品課的教學要求之一,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可適當結合當前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以蘇教版八年級上冊中的《換個眼光看老師》為例,該章節主要是鼓勵學生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看老師,發現老師除了課堂上嚴肅之外的更多面,并學會理解體諒老師。從這一內容出發,結合今年以來被新聞媒體多次曝光的校園虐童案件,包括教師過度體罰學生,以各種殘酷的方式來懲罰學生等。從社會輿論與正義道德的角度上看,我們自然是對這種不具備基本教師道德與職業操守的教師表示批評與譴責。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思考這一現象背后潛伏的許多問題。比如學生是否給予教師充分的尊重,學生是否自覺主動地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學生是否能夠看到教師在升學指標等教學任務下所承載的壓力等。結合這一熱點話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地聊聊自己眼中不一樣的老師,或者自己理想中期望的老師。
三、關注生活體驗
與學習體驗有所區別,生活體驗更側重于對生活實踐、生活現象的思想感情,教師通過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將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理性思考能力,從而更好地提高思品課的生活化程度。以蘇教版九年級上冊中的《笑對生活》為例,該章節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養成樂觀的生活態度,從容的良好心態。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嘗試情境創設法,比如上學路上兩位騎著自行車的學生不小心相互碰撞,假如兩位學生相互謾罵指責,則事件可能會怎么發展。反之,假如兩位學生在碰撞之后能夠始終報以笑臉相迎的姿態,相互關心并主動承認錯誤,則事件可能會怎樣發展。很顯然,前者容易引發事件的升級,學生也會因此而始終處在暴躁、憤怒等負面情緒之中,最終影響到一天的上課活動。后者則容易化解事件,學生也會因此而加深對交通安全的遵守意識,最終也不會影響到一天的上課活動,更有趣的是兩位相互碰撞的學生還可能因為“不打不相識”而成為朋友等。借助情境創設教學法,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通過先后的鮮明對比來認識到“笑對生活”這一生活態度的重要性。關注生活體驗能夠幫助教師更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在日常生活以及學習生活中可能存在的情緒感情,進而使教師從感性層面對學生進行思品教育。
思品課作為培養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與理想信念等精神層面的學科,它需要被教師賦予更多生活化的色彩,由此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在德育方面的教育價值。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在設計教案、開展教學活動時,應當重視生活現象,結合熱點話題,關注學生生活體驗,以幫助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培養個人真、善、美的崇高情操,從而提高個人思想素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