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最佳語境 開展說的體驗
作者:江蘇省南通市第一初級中學 張 麗
發布時間:2015-05-22 10:51:32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中,教師總是追求全面,為了完成預設的教學任務,難免出現滿堂灌的現象。在新的教學理念中,“說”也被稱為“對話”,而積極有效的“對話”是閱讀文本必不可少的環節。因此教師大可以發揮自己的才智,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合理安排,啟發學生思維,盡可能多給學生創造“對話”的機會。一、結合親身體驗,與作品對話
語文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有重要的審美作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走進作品,用各種感官去感受作品。比如閱讀《綠》,作者分別用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等各具特色的綠意來呈現春意濃濃的景象。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感受這濃濃的綠意,可以帶領學生到郊外、公園、田野去感受春天的氣息,把由此而產生的真情實感帶到課堂上來與作品“對話”,與文本中的描寫相比較,以達到較好的審美效果。再比如課文中提及的“女兒綠”一說,學生如果能結合到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也就不難理解朱自清對于梅雨潭的“綠”的特殊情感了。語文即是生活,閱讀文學作品離不開每個人自己的生活體驗,學生的課堂“對話”更離不開自己的親身經歷,所以在閱讀中,教師要盡可能地抓住一些可以與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契機,讓學生有話可說。
二、加強合作交流,與同學對話
學生體驗的探究還可以落實在合作學習中,合作學習能夠促進課堂教學的拓展延伸,依然是當今語文課堂中必不可少的環節。但是在許多課堂實例中,我們看到的合作交流是形式化、過程式的。有效的合作學習應該注重學生的多樣性與差異性。與此同時,對于不同的文章教師也要巧妙地創設學生的對話情境,營造出適合學生“對話”的自由、民主、融洽的活動氛圍,從而熏陶學生的性情、陶冶學生的情操,以達到培養學生靈活地思維、積極的身心,發展的個性的目的,為學生開展更深層的體驗活動提供有利的條件,使課堂教學高效地開展。例如這個教學片斷:
師:愛,人們通常不直接表達,朱自清也一樣,同學們是否能發現作者是用什么方式來表達他濃濃的愛意的呢?(學生小組內合作交流)
生1:文章中有一句話說“我想張開雙臂抱住她”,從想“抱住”這個動作來看,朱自清是非常喜愛這綠色的。師:我也有同感。
生2:還有第三節開始作者說“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離合的神光了。”結尾說“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都表現出作者對梅雨潭的喜愛。
師:作者看到梅雨潭,便想“追”、想“抱”、想“拍”、想“撫摩”、想“吻”,他用了一系列動詞讓我們感受到了他無法抑制的喜愛。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生3:作者有這么一段話:“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作者覺得其他地方的綠不是太淡就是太濃,不是太明就是太暗,反正他只喜歡梅雨潭的綠。
師:很好,作者雖未直接描寫梅雨潭,我們卻從他將梅雨潭與這幾個地方的比較中發現,作者只鐘情于這里明暗適度、濃淡相宜、恰到好處的綠。
生4:作者還用了一段比喻:“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令人想著所曾觸過的最嫩的皮膚;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作者把梅雨潭的綠比喻成許多美好的事物,我想他一定是非常喜愛這里的。
師:你說得很有道理,可你卻把這段話讀得平淡無奇,太可惜了,能再試試讀出語句的愛意嗎?(學生注意了情感,讀出了韻味。)
生4:其實也有直接表達,比如第三節中“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就直接表達出了作者喜愛梅雨潭的綠,舍不得梅雨潭的綠。
師:老師很欣賞你的細致,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很好。全文沒有一個“愛”字,同學們卻發現那么多借景抒情的句子,難怪有句話說散文中“一切景語皆情語”啊!
人們怎樣表達愛,朱自清怎樣表達愛,這樣的問題人人有話可說,且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感受,是最適合提供給學生合作交流的。小組合作交流活動真正的還原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積極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同時,獲得了對于文本情感的充分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