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的“夫妻學校”——記寧強縣二郎壩鎮中心小學教師李元斌、何桂萍
作者:陜西日報 記者 梁瀟 通訊員 黎德華
發布時間:2015-05-22 11:44: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李元斌和何桂萍是一對教師夫妻,在邊遠高寒山區的村小堅守24年,不計工資報酬,建成“夫妻學校”。他們手把手教孩子們學習文化,為大山深處的孩子們筑牢人生的根基。2014年在由TCL公益基金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共同主辦的首屆“TCL希望工程燭光獎”評選活動中,李元斌榮獲十大“燭光榜樣”稱號。
張著校長介紹,由于學校老師比較少,李元斌和妻子何桂萍除擔任三、六年級的班主任外,李元斌還要負責校園的安保,何桂萍則還臨時為學校附屬幼兒園的孩子上課。在他們的宿舍里,簡易床、辦公桌和簡單的洗漱用品組成了他們夫妻在學校的家。
夫妻學校,24年扎根大山育春苗
站在校園里,看著美麗的校舍和塑膠跑道,讓人很難感受到24年前李元斌夫妻創建“夫妻學校”的艱苦情景。2001年,李元斌用鐵錘敲打半塊爐鐵,發出“當,當當!當,當當”的上課鈴聲,夫婦倆在高寒山區教書育人的感人畫面浮現在人們的眼前。
1990年9月,高中畢業的李元斌和何桂萍分別被聘任到寧強縣二郎壩鄉白果樹村小和二郎壩鄉中心小學(現二郎壩小學)從事小學教育工作。1993年7月,李元斌和何桂萍結為夫妻。為了照顧他們的生活,時任何校長將何桂萍調往李元斌所在的白果樹村小任小學低段語數教學。
在這所學校里,只有兩名老師,李元斌是校長,他唯一的部下就是他的妻子何桂萍,學校也因此被稱為“夫妻學校”。夫妻二人同心同德,在當地群眾的支持下,把這所條件艱苦的學校辦得有聲有色。
1998年,在全縣大力改善村級危房校舍期間,李元斌四處奔波,到縣教體局要建校款。由于條件太差,運費高,資金短缺,校建工程十分緩慢,直到2000年才完成。學校建設期間,夫妻二人無處上課,便租農房作為教室臨時上課。農房地面潮濕,暑天地上能踩出水,冬天水結冰,他們白天和學生一道提著炭火上課,晚上還得在這里住宿,李元斌也因此患上了關節炎。
“我們把學校當自己的家來建,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去教,桂萍跟我吃的苦太多了,但我們不后悔,因為我們對得起人民教師這個神圣稱謂,對得起學生家長對我們的期望。”李元斌說。
在當臨聘教師的16年里,李元斌夫妻在條件異常艱苦的白果樹村小度過了自己的青春歲月。由于他們家不在白果樹村,所以做飯的糧食、蔬菜全部要從十幾公里外的二郎壩村的家中背上山來,經常是丈夫背糧食,妻子背孩子,走3個多小時才到學校,途經花巖子路段,崎嶇險峻,因修路常不通,他們不得不翻山繞嶺走更遠的路。
當時,邊遠山區代課的很多教師忍受不了清貧的生活,都離開了,他們也茫然過。但每當看見大山孩子渴求知識的眼神,李元斌夫婦還是留了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的學生在全鄉各項競賽活動中屢屢獲獎,獎狀、獎牌貼滿了辦公室長長的一面墻,李元斌還獲得縣優秀教師榮譽稱號。
2006年9月,教育部門將他們轉為公辦教師。2007年9月,寧強縣進行撤點并校,“夫妻學校”——白果樹村小被撤,李元斌、何桂萍夫妻二人分別調往水田坪小學(現二郎壩鎮中心小學)和二郎壩小學。2009年9月,何桂萍又被調往水田坪小學(現二郎壩鎮中心小學)任教,夫妻二人又來到同一所學校。
“校園婚紗照”,把青春定格在校園
從教24年,李元斌與妻子的合影照片只有兩張。第一張合影照,是1991年他們辦結婚證時的合影照片。那天天剛亮,李元斌騎著自行車帶著何桂萍騎了20多公里到縣城照相館拍的;第二張合影,是2001年寧強縣教體局錄制《夫妻學校》的電視宣傳片時,為李元斌夫婦拍的。
李元斌夫婦的小小心愿,就是能在自己學校照一張體現教育職業特點的特殊婚紗照,把自己的青春定格在校園。
2014年5月,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在二郎壩鎮為民辦教師無償拍攝工作照時,得知李元斌夫婦想拍攝特殊婚紗照的愿望后,計劃與寧強縣一家婚紗影樓的化妝師一起前往二郎壩鎮中心小學為他們免費拍攝、制作具有教師職業特點的婚紗照,為他們送去一份特殊的教師節禮物。
在教師節前夕,李元斌夫妻收到了一份由寧強縣攝影藝術協會與縣金夫人婚紗影樓為他們專門制作的特殊教師節禮物——具有教師職業特點的婚紗相框,圓了他們多年的婚紗照夢。
中秋,地處高寒山區的寧強縣二郎壩鎮山花浪漫。聽說叔叔、阿姨們要給李元斌、何桂萍老師補拍婚紗照,幾名小學生像撒歡的小兔子般來到天湖畔采摘野花,他們要將野花獻給李元斌、何桂萍老師作為教師節禮物。
“早晨,從山坡上,從坪壩里,從一條條開著絨球花和太陽花的小路上,走來了許多小學生……”教室里,李元斌正深情地教學生讀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當天,學校領導給他們夫妻放了兩個小時的假,讓他們補拍婚紗照,但李元斌還是乘化妝之機,溜出來教孩子讀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