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主要是指以身體律動、視唱練耳、即興演唱等教學方式為核心的音樂教學體系。學生個體感受、主體參與、個性創造是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中重要的教學思想和行事邏輯,這樣的核心思想與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的核心理念不謀而合。筆者認為達爾克洛茲理論對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該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將有利于提升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因此,筆者就其在教學中的具體實踐得出如下三點經驗:

一、律動體態,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利用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在教學中引入體態律動教學,讓學生跟隨音樂自由律動,在體態動作中深層次感受音樂魅力,提升音樂感知力,增強音樂學習興趣。體態律動教學核心點主要是動作和節奏兩個方面,動作又分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節奏則有速度的快慢和動作的力度等兩個層次,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曲目合理引導律動,有效培養學生音樂感知能力。

例如在教學《龍的傳人》這一課內容時,筆者開展了這樣的體態律動教學:首先讓所有學生起立,一人手上拿一支筆,當音樂響起時讓學生根據聽到的音樂用筆作擊打節拍狀,輕音動作幅度就小點,重音動作幅度就大點;接著播放第二遍音樂,讓學生伸出一只腳,用前腳掌在地上擊打節拍,同樣根據聽到的音調調整擊打的力度;第三遍讓學生將手部的動作和腳部的動作結合起來做。通過這樣三遍體態律動教學,一方面讓學生更為投入地參與音樂教學,加快學生對于歌曲的熟悉和掌握;另一方面,通過體態律動,能幫助學生逐漸掌握歌曲節拍,提升學生樂感,促進學生對歌曲的學習。

二、視唱練耳,培養學生音樂歌唱能力

達爾克洛茲的視唱練耳,可以分為“視唱”和“練耳”兩部分,簡單理解就是通過眼睛看譜來演唱和通過耳朵聽音來辨音兩部分。視唱練耳是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內容和重要部分,視唱練耳教學的有效推進對于提升學生音樂素質,增強學生歌唱能力都有積極作用。

筆者是這么開展視唱練耳教學的:首先通過組織“歌唱接龍”的游戲進行視唱練習,讓學生看著簡譜,播放一句就暫停,讓學生看簡譜唱出下一句。比如《故鄉的小路》,筆者播放“我那故鄉的小路”,學生就要看譜唱出“是我童年走過的路”。通過這樣的游戲形式組織學生進行視唱練習,學生都比較感興趣,大家積極互動,氣氛熱烈。接著筆者又組織了“猜猜我是誰”的練耳教學,類似于電視節目《開門大吉》的形式,筆者從《故鄉的云》、《故鄉的小路》、《那就是我》三首歌里任意摘出多段伴奏,讓學生辨聽,說出是那一首歌的曲子。這樣的練耳形式活潑生動,更富趣味,深受學生喜歡。通過這樣的視唱練耳教學,有效提升學生音樂素質,增強學生歌唱能力。

三、即興創作,培養學生音樂創造能力

即興是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中非常鮮活的內容,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應用形式。筆者認為即興創作在初中音樂教學中主要有三種形式的應用:一是對音樂內容(歌詞、曲子)的即興改編;二是對于音樂內容在理解感知之后的即興扮演;三是根據自身理解和情緒進行即興歌曲編創,也就是時下非常流行的“freestyle”。

例如筆者在教學完《故鄉的云》這一課后,便利用任務驅動法,組織了即興教學。首先按照即興的層次分出多個即興創作任務,每個任務有詳細的創造要求和分值,完成一個任務可以得到相應分值,最后看誰得到的分數最多。最簡單的任務是“重新填詞”,學生可嘗試對《故鄉的云》重新填詞,唱出自己心目中故鄉云的感覺。此外還有“多曲混合”、“變音改曲”、“我唱的歌”等任務類型。通過這樣設計即興創作教學,有效激發學生主體性,誘發學生創造力,讓學生在愉悅與創造中不斷提升自身音樂素質。

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提出至今雖已歷經百年,但對于初中音樂教學仍有非常積極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有效實踐。不過,教師在具體應用達爾克洛茲音樂理論的時候,仍應充分考慮當前時代特點和學生個性特征,要注重轉化和結合,體現時代性和生命力,切實發揮達爾克洛茲理論作用,有效提升初中學生音樂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