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的一個周末,我跟隨中國青少年基金會來到了位于秦巴山區(qū)的鎮(zhèn)安縣送教。鎮(zhèn)安縣是國家級貧困縣,這里的教育比較落后,對于很多教學點的老師來說,他們外出學習的機會非常少,參與培訓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跟隨青基會,我到過很多貧困地區(qū)送教,以往采用的方式大都是示范教學加專題講座,雖說效果也不錯,但是這種熱情能夠持續(xù)多久?畢竟,示范課再精彩,老師們也只不過是一個看客而已,他們更多的是欣賞,是贊嘆。

這次,我們的團隊精心策劃了一種全新的送教方式:“觀課議課+講座研討+模擬課堂+反思交流”。我們要讓老師們深入?yún)⑴c其中,充分地“動”起來,真正通過這次的送教活動,真正有所收獲。

觀課議課——用心思考

兩周前,我們已和當?shù)亟逃块T進行了溝通,請永樂鎮(zhèn)的一位老師上一節(jié)公開課。一周前,我看到了承擔公開課任務的梁老師的教學設計,并給出了一些建議。周五的下午兩點,培訓活動拉開了序幕,首先登場的就是梁老師,他為我們帶來了一節(jié)二年級的公開課《猴子種果樹》,我和參訓的50多位語文老師一起觀課。

觀課并不是帶著聽課本來聽聽記記那么簡單,中午,我們特別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邀請了9位研究能力比較強的老師,探討并確定了觀課的重點——看別人的教學,思考自己的設計。梁老師的課上得不錯,接下來是議課環(huán)節(jié)。雖然老師們的點評沒能觸及問題的本質(zhì),三言兩語的“干條條”也缺乏說服力,但是,只要參與了,思考了,就比做一個安安靜靜的旁觀者要好。

講座研討——手把手教

第二天一大早,我和老師們一同分享了《如何上好小學語文課》這一話題,我?guī)е蠋焸儚慕庾x教材開始,一步一步地向前走,手把手地教老師們怎樣讀出編者的意圖,發(fā)現(xiàn)看似平常的課文中的語文因素;教老師們怎樣用兒童的立場來審視教材,從而使我們的教學設計不再“高高在上”;教老師們?nèi)绾侮P(guān)注語文教學的本質(zhì),關(guān)注語言的運用,如何有效指導學生進行識字寫字,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隨著交流的深入,老師們的思路逐漸打開了,大家開始聚焦語言文字,關(guān)注表達方法。從這一課結(jié)構(gòu)方式相似的幾段中,大家發(fā)現(xiàn)了表達的秘妙,并主動上臺寫在了黑板上。很快,黑板上寫滿了大家的思考。然而,并不是我們所有解讀到的內(nèi)容都要講給學生,到底這節(jié)課我們要講些什么?怎樣巧妙地呈現(xiàn)才更吸引學生呢?思考在繼續(xù),交流也越來越深入了。

下午進行的是二次研討備課,參訓的50多位老師分成了五個小組,每個小組推選一名組長負責組織大家進行研討。有了上午的研究基礎(chǔ),下午老師們的表現(xiàn)讓人興奮不已。整個下午,我再次淪落為十足的“看客”,行走在五個小組之間,他們相互交流著,探討著,充分討論之后,每一個小組都有了自己的思路,拿起記號筆,他們開始在每個小組的那張大白紙上寫起了教學設計。6月的午后天氣是非常炎熱的,然而,從兩點半到五點半的三個小時里,老師們卻沒有一刻停下來,中間沒有下課,他們始終在研究著教材,在商量著教學方案,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教研的氛圍十分濃厚。

模擬課堂——展現(xiàn)集體的智慧

匯聚集體的智慧,我們完成了每個小組的集體備課。接下來,我們將再次走進課堂,用實踐檢驗我們新的設想。每個小組都選出了一位代表,這五位老師將走上講臺,向大家展示本組的研究成果。

活動的第三天是周日,這天早上五位老師要上課,進行教學片斷的展示,然而周末學校里沒有學生,于是,我們用特殊的方式展開了課堂教學。第一組的代表上課,二、三組的老師就成為了學生,其他人則作為觀課者。

還是那節(jié)大家非常熟悉的課《猴子種果樹》,但眼前五個組的代表卻都上出了各自的特色,各不相同的教學設計同樣精彩。五位代表的課雖然不同,但卻展現(xiàn)出了共同的特點:老師們不再糾結(jié)于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了,不在沒完沒了地問了,大家開始聚焦于語言文字了,著眼于作者的表達了,課堂上,學生不僅僅在朗讀,也在書寫,在表達。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切實地得到了提升。

反思交流——發(fā)現(xiàn)另一個自己

五個組的教師代表完成了模擬課堂的教學展示,接下來是交流反思環(huán)節(jié)。這次,大家變得非常主動,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流著自己的看法,表達著自己的觀點,而且說得有理有據(jù)。

一位縣城學校里的老師誠懇地說,與那些教學點的老師相比,她是幸福的,學校組織大家參加過一些培訓,專家的講座雖然能夠帶給大家全新的思考,但卻難以避免“紙上談兵”的尷尬;她們學校也請過省級教學能手上過公開課,但是,大家往往感嘆多于思考——省級能手的課上得好,那是理所應當,和自己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她們學校還舉行過和省級能手同上一節(jié)課的活動,這樣的方式注重了實踐,但是,學校里承擔公開課的老師壓力非常大,在這么多人面前呈現(xiàn)出自己與能手的差距實在有些難堪。

一位在鄉(xiāng)下教學點工作的女教師的一番話更是讓我難忘,她說自己一直很自卑,從來都不敢在這么多人面前上課。她甚至認為到了三十多歲就更與公開課無緣了,那是年輕人的事情,這樣的年紀帶好孩子就行了,她曾經(jīng)還鄭重地與公開課告過別呢!但是今天,她上了一節(jié)久違的公開課,而且昨天在組內(nèi)她是主動要求上公開課的。她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一次飛躍,她的收獲非常大。通過這次教研活動,她感受到了語文教學的魅力,懂得了怎樣才能上好語文課,她的心中重新燃起了語文教學的熱情!

通過這次特殊的送教活動,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這樣的方式是受老師歡迎的,是非常實用的。期待著下一次,我們能夠更好地使用這種方法,促進教育相對落后地區(qū)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和教學水平的提升。

王林波,陜西師范大學附小語文教師,全國小語會青年教師研究中心委員,《中國基礎(chǔ)教育學科年鑒·小學語文卷》年度人物,《小學教學》語文刊封面人物,《小學語文教學》人物版封面人物,陜西省教育學會學術(shù)委員會專家,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導師,陜西省教學能手、教學新秀、骨干教師,西安市首批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教科研先進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