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讓人生更有價值 ——記榆林市榆陽區魚河鎮南沙小學校長田興連
作者:本刊記者 張 英
發布時間:2015-05-14 11:35:5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榆陽區南部山區有一位極為普通的小學校長,40多年來,他扎根山區,忠于職守,默默無聞地在山村教育的熱土上奉獻了自己的青春歲月,譜寫了一曲曲平凡而又偉大的人生贊歌,他就是榆陽區魚河鎮南沙小學校長田興連。
扎根山區 踐行人民教師神圣使命
1975年,田興連高中畢業后,回到了家鄉古塔鄉許家山村當了一名民辦教師,實現了兒時的光榮夢想。這里山大溝深,交通閉塞,條件落后,生活貧困,很多公辦教師呆一兩年就想辦法調走了。民辦教師因為工資極低,無法維持生計,工作不到一年就辭職了。田興連則在這里一干就是十二年。學校校舍都是土木結構年久失修,安全隱患嚴重,很多桌凳破爛不堪,教學工作難以正常開展。為了讓學生能夠安全學習,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開展,田興連任校長后,四處籌措資金3萬多元,加固校舍,維修桌凳;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師生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在學農實踐基地上種植經濟作物,開辦養殖場;帶領孩子們挖藥材、采樹種,所有收入全部用于解決孩子們的上學費用,建立了榆陽區最早的教育保障基金,徹底解決了孩子們上學困難。在田興連的艱苦努力下,這所陳舊的學校煥然一新,所有適齡兒童都能夠按時入學,許家山村適齡兒童入學率躍居全區農村最高,村民紛紛夸贊村里來了一名好教師。
由于田興連工作出色,成績顯著,在群眾中口碑甚好,1987年,組織上將他安排到了榆陽區魚河鎮南沙小學擔任校長職務。為了方便工作,他毅然將全家搬遷并落戶于魚河鎮南沙村。來到新崗位,他以校為家,全身心投入在教學上。學校年久失修,窯洞裂縫,村民擔心孩子安全,紛紛將孩子轉入鄰村上學。田興連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跑教育局、住建局和鎮政府爭取項目建設經費,學校動工修建期間,田興連事無巨細嚴格監督,因為建設材料質量問題,他和承包商爭吵得面紅耳赤,沒有讓承包商偷工減料。建設期間,田興連晝夜以校為家。等到學校建好了,孩子們在鞭炮聲中入學了,田興連卻病倒了。遷到南沙村,田興連每月工資24元,妻子種地收入微薄,一家人生計極其艱難,五口人居住在老舊的破窯洞,家里一切生活和照顧兩位老人的工作全部落在了妻子身上。妻子和父母多次勸說田興連辭掉工作回家種地,親戚好友勸其外出打工,都被田興連拒絕了。親戚和村民們實在不忍心,紛紛出錢幫助其建房子,建房期間,田興連本打算請假一周,但學校一位老師家里老人剛去世,田興連不忍心,取消了假期堅持上課。由于人手緊缺,房子遲遲未能建好,親戚不解,妻子埋怨,父母責怪,田興連無奈說道:“房子遲住一天,對生活沒多大影響,我是一位老師,工作是我必須應盡的職責,如果因為我孩子們無法上課,我愧對自己的工作飯碗。”修房期間,田興連一直堅持上課從不間斷,他對教育的赤誠之情感動了村民,全村在家的青壯年全部出動幫助,短短4天時間,房子建成了,田興連對教育的苦心孤詣,贏得了人心,獲得了回報。
參加工作以來,他始終刻苦鉆研,勤奮學習,認真工作,40多年來教學質量年年全鎮第一。擔任校長職務20多年來,學校教學質量穩居全鎮第一,在全區農村名列前茅。民辦教師轉正期間,很多教齡沒有田興連長,工作成績不如田興連的民辦教師都轉正了,親戚朋友和同事們都勸他趕快為自己的事跑跑,妻子埋怨道:“你整天就知道工作,為了工作過了半輩子窮日子,欠下了十幾萬賬,當民教幾十年難道就為圖個名嗎,現在機會來了你也不上心,一家人今后生活怎么辦?”對于親戚朋友的勸說和妻子的埋怨,他總是憨厚地笑著說:“只要條件符合,工作出眾,轉正是遲早的事。”2000年秋,田興連終于轉正了,但他沒有放松工作,依然最早到校,最晚離校。每逢節假日他義務留校看門,從未比同志們多領過學校一分錢,從未向領導開口申請調整工作崗位。40年來,他一直扎根山區,全身心投入工作,把教育教學工作當作了自己的生命支柱。連續25年被魚河鎮評為優秀教師、先進工作者、模范共產黨員,先后6次受到榆陽區委、區政府表彰獎勵。
甘為人梯 半生傾注只為無悔教育
田興連不僅是一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更是一位出色的教育管理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中,他漸漸認識到學校要創新,教育質量要提高,必須打造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為了加快推進教學改革,他在廣泛學習借鑒外地先進經驗基礎上,親自制定學校課改方案和課改實施細則,狠抓校本培訓,組織教師觀看專家課堂教學錄像,選派所有教師分批次外出學習培訓,實行師徒結對,開展“青藍工程”,親自上示范課,組織開展教師大講賽,每學期定期開展觀摩課、匯報課、公開課、示范課等活動,定期組織教師交流教學經驗,悉心指導青年教師教學工作。任校長以來,他先后培養了4名市級教學能手,15名區級教學能手,32名鄉鎮教學能手,南沙小學單科教學質量和綜合教學質量穩居全鎮第一,連續8年居全區農村學校第一。因為學校教學質量連年優秀,鎮上和區上每年都給學校下達表彰獎勵名額,他總是把機會給予別人,對此很多人不理解,田興連總是樂樂呵呵說道:“工作成績是大家的,我是配角,理當退讓,不論是誰獲獎,最終都是咱學校的榮譽”。
對待同事,他在工作上嚴格要求,在生活中關懷備至。多數教師都是獨生子女,來自不同地區,剛參加工作不適應,戀家情緒嚴重。作為校長和長輩的田興連,經常和老師們促膝談心,了解工作和生活困難。部分女教師妊娠期吃不慣學校飯菜,他讓學校廚師開小灶。星期天學校不開灶,田興連將留校的教師請到自家作客,20多年來一直如此。鄉鎮有一位男教師工作極馬虎,經常將社會閑雜人員帶入學校飲酒取樂,工作期間隨意離校,不服從學校管理,經常和校長吵架,沒有學校愿意接納。鎮政府將這位教師調配到南沙小學后,他依然我行我素。田興連沒有批評教育,下午放學后把他請到家里作客談心,通過真誠溝通,得知該教師因為妻子不幸去世,自己曾經努力工作又不被領導認可,于是心灰意冷精神頹廢。了解情況后,田興連主動牽線,搭建鵲橋,為其操辦了婚禮,喚起了該教師工作激情,第二年將鎮上獎勵指標分配給了該教師。從此,該教師一改往日陋習,后來成為了區級教學能手。學校有一位銅川老師剛參加工作不久得了急性腸胃炎,因為無錢治療帶病上課,田興連得知后,親自開車送往榆林市醫院,派人負責護理照顧,自己墊付了所有醫藥費用。在南沙小學工作的老師們深深感慨道:“田校長不僅是我們工作的典范,更是我們生活中的長輩,像恩師在指導我們工作,像慈父在關懷我們生活,我們有何理由不努力工作呢?”
弘揚師道 彰顯人民教師大愛無疆
南沙小學的學生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打工,爺爺奶奶在家照顧,孩子們家庭教育跟不上,學習基礎較薄弱,個別孩子上網、厭學情緒嚴重。為了讓孩子們安心學習,防止出現輟學現象,他要求全體教師善待每個孩子,對所有學生家庭進行大家訪,實行幫困助學一對一活動。田興連以身作則,帶頭幫扶了5名貧困學生,每年給幫扶學生贈送書籍、代交伙食費,課余期間給孩子們理發、剪指甲,每天早晨他都組織教師深入各班進行晨檢。村里有一名家庭特困學生蘇強,父親車禍去世,母親在車禍中失去下肢,蘇強從一年級至大學畢業,田興連資助3萬多元。田興連對學生無私關愛,贏得了家長和社會高度評價。
為了讓孩子們在校快樂學習,學會一技之長,2007年以來田興連先后籌措資金200多萬元用于學校建設。過去學校只有7孔舊窯洞,新學校建成后,音樂、美術、體育、勞技、實驗、圖書、電教等部室和教學設施設備一應俱全,辦學功能大幅提升。學校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成立了31個社團組織,讓每一個學生都最少參與一項活動,最少培養一項興趣特長。每學期從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聘請專業教師來校指導工作,每學期認真開展校園藝術節、讀書節、科技節和運動會,學校活動豐富多彩,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村孩子隨父母進城就讀,但南沙小學辦學規模未降反升,周邊村莊孩子紛紛來此就讀。
社會發展離不開拓荒者,學校發展離不開優秀帶頭人。作為一名山區教育工作者,田興連默默無聞,恪盡職守,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忠誠、愛心、汗水和品格踐行了他對教育事業的莊嚴承諾,履行了一名人民教師的神圣使命,譜寫了一曲光榮偉大的教育贊歌。我們在重點關注城市教育的同時,更應該尋找、謳歌像田興連一樣始終扎根山區、甘守清平、無私奉獻的農村教育工作者。在此,讓我們把最誠摯的敬意獻給田興連和像田興連一樣的教育工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