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中國校友會網發布了《2014中國高考狀元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大多數高考狀元職業發展與社會期望存在較大差距,投身職場較少“出類拔萃”,多數沒能成為各行各業的“頂尖人才”即“職場狀元”。由此可見,輿論熱炒的高考狀元并不見得真能始終穩坐“狀元”之位。同樣,以是否出了狀元來衡量一所學校的好與壞,動不動提及某所學校是“教育神話”“創造了歷史”等其實更無意義。黃岡中學即便輝煌不再,但更多的“黃岡中學”又拔地而起,若始終以高考狀元、奧賽獲獎人數等作為評判標準,各地恐怕都能打出“教育神話”的宣傳語。以極個別人的成功來替代對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評估,骨子里依然是以升學率、獲獎率為追求的片面質量觀。對學校的評判離不開“高考狀元”,這既無益于學校自身的良性循環,更無益與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