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教育: 積極心理學啟示下的積極的道德教育
作者:惠安中學副校長 郭美婷
發布時間:2015-05-14 16:36:1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引 言
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給年輕人從正確的事情中尋找樂趣。——柏拉圖
有一則寓言故事,講的是如何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
一位哲學家帶著他的一群弟子坐在郊外的曠野里,哲學家問身邊的弟子如何除去周圍長滿的雜草。弟子們十分驚愕,沒有想到一直探討人生奧妙的哲學家,竟然會問這么簡單的問題。
于是,他們給出了各種答案,有的說用鏟子就夠了,有的說用火燒,有的建議在地上撒上石灰,還有的說要斬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來就行了。哲學家聽完后,站起身說:“課就上到這里,你們回去后,用各自的方法除去一片雜草,一年后,再來除草。”
一年后,他們都來了,發現他們除過草的地方,雜草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而旁邊的一片地方已不再是雜草叢生,變成了一片長滿谷子的莊稼地。弟子們圍著谷子地坐下,等著哲學家的到來,可是哲學家始終沒有來。
后來,弟子們在整理他的言論時發現他的觀點:要想除掉曠野里的雜草,方法只有一種,那就是在上面種莊稼。同樣,要想讓靈魂無紛擾,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領它。
這則故事隱喻了關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和思維方式,即道德教育要實現的教育宗旨和目標(不再雜草叢生),采用控制惡行、矯正問題的抑惡取向(鏟、火燒、撒石灰、斬草除根),可能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相反,致力于培養美德、激勵善行的揚善取向(種上莊稼)可能才是最有效的道德教育方式。當然在揚善的過程中也需要適當抑惡。否則,雜草叢生,莊稼也長不好。所以,道德教育是以揚善為主的揚善與抑惡的辯證統一。
源于“善念”的“善行”教育活動回放
回放一:
露天擺放著幾箱瓶裝水,開口大到可以伸進整只手的投幣箱,而錢物的旁邊既沒有攝像頭,也沒有人看管,允許同學未帶錢先喝水,第二天補上。這是學校為了培養學生誠信意識、弘揚誠實守信風氣而設立的“誠信售水點”。“誠信售水點”采取無監管的運營方式,物品和投幣箱一直放在室外,直到每天晚自習結束后才收回。每天公布三個售水點的誠信指數,根據誠信指數的變化情況,及時在售水點張貼溫馨提示語,或表揚或進行倡議或展示有關誠信的名言警句,絕對不去查也不會公布誰拿水未付錢或找零時多找了;在全校范圍內評選“誠信大使”,表彰“誠信大使”,開展深層次的活動,如誠信借書活動,誠信考試等,不斷張揚誠信的正能量,放大正能量,暫時沒做到誠實守信的同學在這種積極的氛圍中,喚起他們內心對誠信的渴望,產生愧疚,進而內省,內化,并轉化為自覺改變的力量。
首先學校活動設計的出發點是為了弘揚誠信,不是為了查找不誠信;其次學校在設計活動時,是把學生作為“一個誠信的人”“一個好人”來進行預定和假設,相信每一個學生內心都有誠實的信念,所以就將注意力集中到喚起人內心的善念、正能量上,而不是著力于批評譴責自私的、不誠信的行為,學校通過活動把這股信念的力量延伸放大,從而成為規范自己行為的內驅力,進而把誠信作為個人的一種信仰,在現實生活中從容地踐行。
回放二:
政治學科組、校學生會聯手進行的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招標活動,吸引了全校師生的注意力,這次活動主要圍繞兩個主題:校園內全面禁煙的可行性措施;校門外興教路衛生治理可行性方案。競標方為8支學生代表隊,分別從高一、高二、初一、初二2000余名學生中競選產生,他們的投標方案完全來自于所代表的學生,從每班2個方案,每個年級20個方案中集體討論完善,最后形成2個方案,全校四個年級形成8個方案,每個主題4個方案,然后各年級競選產生能把方案闡釋得最令人滿意的團隊,那些善于表達,知識面寬泛,電腦使用技術好的同學很快脫穎而出,發揮所長,多層面搜集材料,制作精美的ppt,反復錘煉自己的語言和動作,用最美的儀態、得體精準的語言向專家、評委、眾多觀眾闡釋本年級的方案,從容、機智地應對20名評委的犀利的質疑和提問……
簽訂《禁煙誠信協議》:評選校園禁煙大使;在校園中開展“放下煙草,換取水果”活動;舉辦知識講座;構建知識長廊;制度與監督并行,成立校園禁煙巡查小組等等措施獲得陣陣掌聲;在校門外的馬路上多設垃圾箱;改善校內食堂的飯菜質量,吸引同學們在校內就餐,遏制校外餐點擺放擠占馬路,影響交通;聯系交管部門,規范外來停車;聯系食品衛生監管部門;設立文明崗等措施得到現場專家的大力好評:“同學們是在用老師、校長、家長、小攤小販、街道辦主任、環保局長、社會事務執業單位領導的眼光來綜合看待問題,這是一種創新性思維,這是一種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思維,這種思維是我們實現中國夢最重要的精神財富……”
學校首先本著相信學生、鍛煉學生的出發點,改變以往對于出現的問題,學校和老師提要求,制定規章制度,要求和監督學生遵照執行的傳統模式,相信學生能夠利用所學,拓展所學,探究、合作,層層完善,提出可行方案,并積極主動去執行方案,從而培育學生的公平、合作、民主、和諧等公民意識;社會事務與每個人息息相關,現在是學生,未來就是社會人,要扮演社會角色,如何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成為好公民?就要從關注身邊事務開始,社會環境的改變應該從我做起,從身邊小事做起,傳遞社會正能量,擴大社會正能量。愛因斯坦也說:生命的意義在于設身處地替人著想,憂他人之憂,樂他人之樂,具有這樣情懷的人就是“好人”。
回放三:
“3”代表“班級三十最”。每學期每班評選出三十名各方面最優秀的學生,確保有50%以上的學生能夠獲得表彰鼓勵。“2”代表“年級二十佳”,從各班評選的三十最學生中產生,具有更廣泛的代表性。“1”代表“校園十佳”,從各年級評選的年級二十佳的學生中產生,代表了不同方面最好的表現。
“321”師生激勵評價直接以學生和教師作為評價的對象,根植于個人成長的全過程之中,著眼于個體成長的方方面面,用賞識的目光發現師生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把個體比作一棵樹的成長,那么,“321”師生激勵評價無疑就是將化肥直接施到樹的根部,促進樹的茁壯成長。
“321”評價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關注學生某一方面的“增值”,“哪壺先開提哪壺”,并努力把這“星星之火”呵護培育成“燎原之勢”。讓不同學業水平、不同興趣愛好、不同性格特點的學生都能個性化的發展,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了出彩的機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自信心,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學校有尊嚴地學習,生活,能體會到成長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是多元的,因此,教育的使命是使每一個學生具備適應社會和自立于社會的態度和能力。每個孩子都具備不同的智能,并且在不同的孩子身上閃現出不同的色彩,而教育就是催生、鞏固、強化其智能品質的溫床。 “好人”教育就是要以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多元的評價標準,構建出一種多樣化的教育生態,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教育生活中,不斷彰顯好人的個性風采,追求善,臻于至善。
回放四:
“家庭道德作業”作為一項特殊作業,一改以往“照本宣科”的說教模式,以學生在家庭里的文明禮儀、生活習慣、孝親美德、健康情趣等為作業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突破校內校外的時空限制,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生動活潑的實踐體驗活動,真切感受到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重要性及其帶來的身體的、精神的滿足與愉悅。同時,在家校互動中引導學生不斷豐富和發展其生活經驗,使孩子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更為親密溫馨,進而讓好習慣在學生生活中生根、發芽,為在家庭中做個好兒女,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奠定基礎。
回放五:
學生在學校的廣場地面上,繪制中國地圖,繪制戶縣地圖;在文化衫上手繪中國地圖,女生用十字繡繡制中國地圖。
下課了,一群學生圍在學校的草根論壇周圍,看同學貼上去的帖子,對自己感興趣的或有不同意見的帖子,自發的跟帖,談論社會熱點問題,校園中的熱點問題,討論道德兩難問題……
每個走進校園的人,都能一眼看見學校大門口一個醒目的公示欄,公布有全校的誠信指數、行為指數、健康指數、衛生指數,像天氣預報一樣,反應全校師生在這四個方面表現的晴雨表,每日更新,及時提醒大家,反省自己的言行。
兩年多的時間,自覺自愿、六人一組、利用周末、風雨無阻地照顧一位失明的孤寡老人,打掃房子,洗衣洗頭洗腳,陪老人玩健身器材、聊天、講故事,給老人過生日……
理念創新與理論鏈接
道德教育承載著培育有道德的人和促進社會進步的雙重使命。但現實中的一些做法卻無視受教育者已有的積極道德品質、道德發展潛能和愿望,而對他們身上的不良品德、存在問題十分敏感,過度關注。
于是,相當多的學校均采用的是看似最快捷也最有效的方法:加強管理,嚴肅校規校紀,跟勤抓緊。把糾正學生的缺點和出現的問題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任務,過分強調矯治功能,習慣于從學生的問題入手來開展工作。在教育學生時,老師多以“說”代教、以“包辦”代教、以“趕出去”代教,貶損冷落的方法也常常出現;在管理學生時,常以限制和禁止為主,以“盯牢”和“看緊”為主,注重強化過失,偏重“糾正”教育以及成人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在某些特定的時候這也許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把德育工作的重心僅僅放在對學生違規行為的矯正和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對學生良好品格的積極培養上,使學生的許多正常的積極功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如自我完善、自我激勵等;這樣的德育也容易惡化道德教育關系,降低教育者的威信和正面教育的影響力,妨礙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養。那這種德育工作只能是舍本逐末,隔靴搔癢,頭疼醫頭,腳痛醫腳,其結果必然是治標不治本。況且,僅靠“嚴刑峻法”是不會長效的,正所謂“飆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做法的思想根源是一種消極心理,這種德育思想背后的人性假設更多的是“性惡”,而興起于20 世紀末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心理學界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由馬斯洛最早提出,它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長處與美德等積極品質,主張研究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使人類走向幸福。它是針對傳統病理式心理學或稱“消極心理學”而提出的。它的貢獻在于:研究對象是所有人,而不是某些存在問題的人;它的研究致力于人的積極品質,而不是消極品質或存在的問題,這既是對人性的一種偉大的尊重和贊揚,同時在更大的程度上也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智理解,我們說人身上一定存在著某種優勝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這一源泉就是人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它是在人本主義思想影響下發展起來的,關注的是人的主動性和自身潛力。
積極心理學運用到學校德育,就是要把學生當成“好人”進行教育,人性假設從“惡”轉向“善”,學生教育和管理以“揚善”為主,充分肯定學生的善念和善行,哪怕它微不足道,也要大力宣揚,把學生“善”的因素發揚光大,用積極的、向善向上的力量影響學生,構建學生內心世界的防火墻,適度地配合制度、規則、契約抑制內心“惡”的沖動,從而形成學生的自律自覺意識和習慣。
在積極心理學的啟示下,首先轉變德育思想,因為思想和理念決定行動,思想和理念發生轉變,勢必就會在德育途徑和方法上進行探索和創新,形成學校積極的道德教育。
積極的道德教育倡導從受教育者的積極道德品質、道德愿望與潛能出發,采用以肯定、鼓勵、欣賞、強化等積極、正面為主的道德教育方法,營造充滿尊重、真誠、理解、關愛、信任、公正的道德教育關系,以增進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為教育契機和途徑,激發受教育者道德發展的愿望和潛能,促成受教育者積極道德品質的培養,并在積極道德品質形成過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質,預防惡習的萌芽和產生。
但正如消極的矯正并不意味著積極的必然產生,積極的培養也并不意味著消極的必然消除。如果對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明顯的和嚴重的道德問題視而不見,也不利于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成長。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仍然要挖掘受教育者身上存在的哪怕是很不起眼的一點點良好言行,對之進行肯定、贊賞,并努力把這星星之火呵護培育成燎原之勢。當受教育者在道德教育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自信和尊嚴,看到了自己日新月異的道德成長,也就是說,在他們身上,不復過去的消極自我暗示的陰霾,那么,再對他們進行不良品行的矯正,將會更加容易,效果也更加明顯。
德育的核心價值在于“積極”,惠安中學的“好人教育”——積極心理學啟示下的積極的道德教育,朝著“鼓勵和培育學生自身的積極力量,以積極的心態探索學生積極品質的形成機制”這個方向,正行走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