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德育解困之路探索——對惠安中學“好人教育”的思考與認知
作者:西安市教育學會原會長 許建國
發(fā)布時間:2015-05-14 16:26:5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惠安中學的實際操作也很新穎。他們的評價體系突出點在于立體與動態(tài)。每個學期評選學生優(yōu)秀者,一班30名,年級20名,全校10名。評選項目不是學校命名,而是由學生倡議,民主評論,學校認可,學生既可以提出項目,又可以自己申請自己為本項目的候選人。項目內容既包括某個學科,更包括助人、勞動、創(chuàng)意、行為、公益等等。當選之后,由學校給予榮譽表彰。其風采與具體事跡被公布于學校內外,供學生、老師、家長和社會公眾學習與了解。學校內外的櫥窗里,這些風采與事跡永遠是以學生為主體。他們的實踐已經(jīng)證明,被評選出來的優(yōu)秀學生,大多是德行與學業(yè)雙馨人物。當選者有緊迫感,唯恐自己落后,當選了一項,還要努力再在另外的項目當選。未當選者鑒于有太多的人當選,擔心自己長期“空白”,而有急起直追的愿望。況且選項數(shù)量大,評選很民主,也會讓每個同學經(jīng)常自我反省,檢點言行,思考今后。整個校園充滿了正氣與活力。學校不包辦,老師不代替,家長不干預,每個學生既是踐行者,又是評判者。評別人,想自己,評自己,學別人。評選的正面是榮譽,評選的背后是思考。使自己成為好學生的道路寬廣,空間很大,可能性很高。榜樣就在身邊,目標舉步可及,學生們的道德踐行與精神面貌,因此而發(fā)生著意料之外的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