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好課標準
作者:劉長銘
發布時間:2015-05-11 11:23:2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我們都是教師,都希望把課講好,把工作做好。張子鍔先生講,上好每一堂課,教會每一個學生,這是我們要畢生追求的理想和完成的使命。這些年來,我閱讀了許多有關課堂評價的文章,也分析過許多課堂評價的指標體系和量表。不論拿著哪一張量表來聽課,我都覺得很難按照量表上的指標給課逐項打分。沒有一堂課能與量表上的指標完全對應。好課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老師講的少的課是好課,講的多的是不是好課?學生練的多的是好課,練的少的是不是好課?課堂提問多的是好課,提問少的是不是好課?有討論的課是好課,沒有討論的課是不是好課?沒有簡單的答案。但課堂教學的確是可以評價的。既然可以評價,就一定有標準。我想,也許評價標準更應當是原則性的,而不必過于具體、細化和量化。半個世紀以前,俞汝霖先生提出的“北京四中十大教學原則”就是很好的課堂評價標準。
好課是有共性的。我們每年都組織學生評教,還把一些學生的評教作文印給大家,而且盡量每個老師都選出一篇。憑聽課印象,我能感覺出評教得分高的老師的講課確有一些共性。如果你把學生寫這些老師的作文拿來讀讀,也能看出一些端倪。簡單說,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是全面關心他們成長的老師。除知識和方法外,學生從這些老師那里還能學到生活的智慧、人生態度和人生哲學,感受到人格的魅力。還有不少作文描寫的是師生相處的生活細節。不要小看這些細節,學生一定是從中受益的,才會留存在記憶中,寫進作文里。這些細節可能會影響他或她的一生。所以我認為,學校教育就是師生相處的一段生活,教育就存在于生活細節之中。
從聽課和評教中總結好課的共性,我可以概括為“四有”:有知識、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有知識、有方法的課就算是好課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講課能上升到精神層面,那就更不一般了。不要認為這遙不可及。
首先是“有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識不是講得越多就越好,要講得精準、精煉、精彩。少則得,多則惑。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取決于你對規律的把握和對學生的了解,知道學生的困惑在哪。講課不是對知識的簡單陳述,不是課本搬家,更不是講標準答案。這樣的課學生不歡迎,這樣的教師也沒有存在的價值。有知識還不是好課的唯一指標。能不斷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也是好課的重要特征。
其次是“有方法”,或者說有思想。四中老師不缺少讓學生得高分的絕招,教點兒絕招學生會很佩服你。但重要的是,要讓學生自己悟出方法。思想是比方法更高一層的東西,是道,而非術。方法是解決具體問題的,可以說思想是可以移植應用到其他領域、觸類旁通的方法,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普遍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藝。這與教師的學養有關,與教師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有關。我建議老師尤其是理科老師要讀一些哲學,尤其是西方哲學的經典著作。
再次是“有生活”。人類創造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活,使生活更加美好和有意義,而不是為了考試和個人發展。僅僅把學知識與考試掛鉤是一種價值迷失。所以我們在講課時,除了要關注考試外,還要廣泛聯系與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和人類職業活動,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理解知識的意義與價值。我不贊成老師總把考試重點掛在嘴邊,尤其是在非畢業年級,這樣會使學生學習倒胃口,這樣的教學是不成功的。價值引領而非考試導向的知識教育,會使學生獲得主動發展的不竭動力和熱情。我們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導學生關注知識在生活中的用途,了解知識在改變人類生活中的作用,激發學生運用知識來創造和改變世界的欲望和沖動,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這種價值引導的教學是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勝過空洞的說教。
最后是“有境界”。四中的教育理念是以人育人,共同發展,其中有一句話,以境界提升境界。一節好課展現的不僅是教師的口才和處理教材的技巧,還有教師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我認為后者更為重要。幾天前我聽一節起始課。教師在自我介紹時談到自己愛讀書、愛自由、愛校園、愛上課、愛山水、愛旅游……不愛成為焦點,不愛每三年的離別,等等。他的自我介紹幾次被學生的掌聲打斷。我感到學生的掌聲是發自內心的對老師的敬佩。境界反映了教育者對待生活、社會和世界的態度,反映了教育者的職業操守與職業精神,體現了教育者對理想與崇高的追求。一個好的課堂,應當是充滿正能量的課堂,是賦予了教育者的態度、精神、生命與價值觀的課堂,是充滿了熱情、激動、憧憬、情感激蕩和心靈互動的課堂,是將精神和人格引向高尚的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