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的最好辦法是落實素質教育
作者:西安建筑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劉悅
發布時間:2015-05-11 11:20:31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目前小學生課業負擔主要表現在:學生被盲目拔高,很多高年級學生白天在學校,晚上進“夜校”,甚至下午就有進培訓班的,比家長要忙;課堂學習效率并不高;課外要完成各個學科的作業(部分作業并不科學合理),學生已成為學習的機器;還有學生學習的能力存在差異……諸如此類的問題,造成了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壓力過大,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個教育部門,我們該怎樣利用自己的工作,改變這樣的現狀呢?
一、追求高效課堂,讓高效成為減負最佳途徑。
1.科學引導,在教學常規管理中追求高效課堂。
我校教學常規管理不僅強調要細致,還要講求科學,除了思考該做什么,還在管理中不斷反思該怎么做,因為只有用科學的工作方法貫穿于教學工作的整個環節,才能在教學管理中追求高效課堂,以高效促減負。
首先,做到督導在課前。
追求高效課堂的第一步就是備好高效課,我校從備課這一步開始就有詳細的規范要求,集體備課已經成為常態。
其次,做到監控在課中。
通過隨機推門聽課,有效監控課堂,促高效課堂的實現。主管教學的領導、同年級的教研組長只有通過隨機聽課,真正深入課堂,深入教學第一線,了解實際授課情況,發現教師在教學中的亮點或存在的問題,從而及時肯定或指出,才能繼續保持教學中的優勢或扭轉教學中的偏差,及時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推門聽課除了了解教師,還為了了解學生,在聽課中,我校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整個班級的狀態和學生的發言質量,我們判斷的標準不只是教師教得如何,更關注的是學生課堂生成得怎樣。通過監控課堂上師生的教與學,實現追求高效課堂的目標。
最后,做到跟蹤在課后。
課后作業的設計與布置是課堂的延伸,也是檢驗課堂是否高效的一種手段,學生的作業布置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研究,統籌安排。其中包含督導作業的容量和內容是否科學合理,是否能有針對性地布置不同層次的作業,不同種類的作業,以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此外,學校還會不定期地根據各學科的實際情況進行檢測追蹤,及時收集教學反饋的信息,以達到幫助教師發現問題、查找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目的。通過檢測追蹤記錄,鎖定學困生,鎖定知識盲點,進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學困生輔導工作,從側面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課后輔導的效率,促使教師在之后的新授課堂上進一步實現高效。
2.科學管理,在團隊相互協作中追求高效課堂。
(1)集體備課,集體教研
在2012年秋季,我校開始在個別年級嘗試電子備課,我們的電子教案是教研組全體成員在暑假期間,通過學習、討論形成的,是集體智慧的成果。在這樣扎實備課的基礎上,我們統一要求電子教案教師個人必須進行二次備課。就是在集體研究,二次備課,不斷調整的過程中,使我們的教案越來越精細,可操作性很強。除了認真備課,我們還扎扎實實地進行集體教研,保持高度“統一”:統一的進度,統一的理念,相對統一的教學思路,實現的是統一的目標……每個教研組追求的都是共同的進步,用團隊的力量去工作,借團隊的力量實現團隊整體的高效。
(2)校本教研,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
我們以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遇到的困惑為切入點進行教學研究。例如,學校和教導處在日常教學督導檢查中發現三至六年級部分學生寫作文困難,拖延時間長,家長頭疼等現象。為了解決學生作文難的問題,學校及時組織三至六年級的語文教研組長成立了“習作教學課改小組”,共同分析學生感到“作文難寫”的原因,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實施現場作文的探索。在認真分析討論確定了習作教學課改思路后,隨即在教學中加以落實,每周進行小結,在不斷的實踐與調整中,現在已初步形成“日常積累、讀寫結合、現場完成、分類指導”的習作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作文難”的問題。這樣有針對性的校本教研,就是在實干中提升解決問題的效率。
二、全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主動參與成為減負的最佳動力。
1.在好習慣養成中培養責任感。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我校有供一至六年級綜合教育課使用的校本教材《好習慣養成讀本》,其中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與其他方面一樣,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培養目標。我們從剛進校的一二年級開始著手,家校聯動,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教育每一個學生,學會擔當起學習的責任。學生有了學習的責任,就不會把學習當成是一種負擔。
注重培養學生書寫習慣。我校高度重視學生的書寫習慣。從一年級第一次寫字開始,我們就重視講解正確的書寫姿勢要領,在學生書寫時,教師特別關注學生的書寫姿勢,學校還會對學生書寫姿勢隨時進行抽查,及時作出客觀的評價,并對書寫姿勢抽查合格的學生頒發“書寫姿勢合格證書”。
注重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所以,我們提倡多讀書,讀好書。為了擴大學生的閱讀量,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結合語文教材,我校專門成立了“學生分級課外閱讀”課題小組,制訂了《建大附小學生課外閱讀推薦書目》,在全校語文學科開展分級課外閱讀活動。在活動中,學校注重每個閱讀環節,從推薦到實際閱讀,再到總結閱讀活動,逐一落實,決不做形式化的事情。經過反復研究和教師與學生共同實踐閱讀,直到今天我們還在不斷地修改書目,完善書目。
注重培養學生高效完成作業的習慣。教育局要求學生每天的家庭作業量總和完成時間不超過一小時,但總有少數拖沓、懶惰的學生不能做到,究其原因就是完成作業效率太低,耗時過長。我校教師為解決這一問題,以手機短信為平臺,和家長建立及時聯系,教育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高效作業的習慣。
2.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中激發興趣。
在精心設計的學科活動中激趣。精心設計的學科活動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使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在我校,每學期各年級都有各個學科的特色活動吸引著同學們。
在有主題的大型教育活動中激趣。我們把德育、美育、體育都有效地與智育結合在一起,教育并動員所有學生參與,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使學生的體能、智商、情商都得到培養,學生的素質得以真正意義上的提高。可以肯定,這樣的學生自然愛學習,也會學習,并且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和取得成功的勇氣。
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使學生獲得自信。我們在教育教學中努力給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以每周一的晨會為例,對于建大附小每個教師和學生來說已不僅僅是一次升旗儀式、一次值周總結那么簡單,它已經成為每個學生向往的舞臺。
3.在多元化評價中獲得成功感受。
(1)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的每人一獎
多元評價可以關注學生的方方面面,不再只以學生的成績判斷其能力的高低,學生在集體中能感受到被關注,能自覺養成好習慣,對于問題學生的教育更為有效。
(2)多元評價滲透在課堂上與作業中
課堂教學和作業的評價有多種多樣的形式,我校教師在實踐中靈活變通、創造性地使用了評價卡片,對學生的某一方面的優點作出具體的評價,如“書寫之星”“聽講認真”“發言明星”“朗讀之星”……家長從孩子獲得的評價卡中了解孩子在校的情況。
(3)重視過程性評價,追求在評價過程中不斷激勵學生
過程性評價不是體現在評價結果的某個等級或榮譽上,它重視的是學生在學習各個時期的進步狀況和努力程度,這樣的評價能促進學生不斷發展,不斷進步。
實現“減負增效”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需要有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去實施,需要重視家長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需要對學生進行多方位、多種形式的評價,以給學生正確的成長導向……這些我們仍然在探索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