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進教室,我都要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在我的眼里,他們就像一本本引人入勝的書,無論翻開哪一本,里面都有著各自的精彩。

記得有一年,剛開學,教導主任領著一個學生來到我們班,悄悄對我說:“這是一個特殊的學生,本來該上五年級,因為智力上有些障礙,家長要求從二年級重讀。”我打量了一下這個孩子,他穿了一件很舊的線衣,邋里邋遢,除了個子比同班的孩子高出一頭外,再無什么特殊的地方。見我看他,他揚起臉來,滿不在乎地瞟了我一眼,目光中似乎含著一種無法接近的抗拒之意。我下意識地皺了一下眉頭,這種學生最讓人頭疼。學習不好且不說,人也不干凈利索,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我安排他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個角落里,“眼不見,心不煩”嘛。

他的功課的確很差,連最基本的拼音都不會,在班里也顯得很不合群,除了課間操站在隊伍里引人注意外,其余的時間大家似乎忘記了他的存在,在師生的眼里,他是一名當然的“差生”。

日子一天天地過去,轉眼開學一個月了,在一次周會課上,我把寫有每個同學優點的小紙條發給他們,讓他們讀一讀,并且告訴大家,這是老師對同學們的肯定,希望他們再接再厲。

第二天早晨,我來到教室,意外地發現我的講桌被擦得干干凈凈,連講臺也被拖得濕漉漉的,我笑著問大家是誰做的?同學們都面面相覷。我說:“這位做了好事不留姓名的小朋友,老師感謝你!”此后,我的講臺、講桌天天都被擦得一塵不染,時間久了,這件事就被我淡忘了。偶然的一次機會,我發現他早早地來到學校,把講臺、講桌擦干凈后又離開了教室。難道是他天天在做這件好事?一連幾天我都看見了他。真是出人意料,一個我眼中的“差生”,竟然做了好事不留名!終于,我站到了他面前,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的臉紅了,半天從口袋里拿出一張折得整整齊齊的小紙片,打開一看,天哪,竟是我實在想不出他的優點時,隨手寫上去的一句話“尊敬老師,熱愛勞動。”想想自己一個多月來對這個孩子的不公平態度和做法,我的心不由得一顫。這天在課堂上我表揚了他,并請他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幾句話。他顯得很激動,半天說不出一個字,最后他從口袋里掏出那張折得整齊的小紙條反復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受表揚,第一次!我想當好學生……”同學們不約而同地為他鼓起掌,我看到他的眼圈紅了。

這個大家公認的“差生”,這個我曾經不愛的孩子,內心萌動著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他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好學生,但正是他——我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學生,深深地感動了我,使我明白了“種子撒落在泥路上,到了春天,我們會看到一條鮮花小路;種子撒落在學生心里,我們會收獲到一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