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山區中小學德育工作之我見
作者:榆林市教師繼續教育中心 喬旺葉
發布時間:2015-05-11 11:35:33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以學校為軸心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的聯合體”,當代學校教育的德育功能必須在家庭、社會有意識的合作中才能達到充分的發揮。但由于貧困山區的家庭狀況、學校條件、社會環境的特殊性,就給中小學德育工作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課題。
就榆林市來說,多數小學和初級中學分布在山區貧困縣各鄉、鎮。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雖然給貧困山區人帶來了溫飽,生產、生活條件達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和發展,但與城市和發達地區相比較,這里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文化生活相對落后,部分家長觀念保守陳舊,和學校教育的要求差距明顯。有些家長甚至對孩子灌輸一些不正確的思想。說什么你現在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就是為了丟鋤把,跳出咱這窮山溝,到城市去掙大錢,當大官,光宗耀祖,舒舒服服地生活。也有家長認為現在社會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很難,學的知識回農村又用不上,書念不念一樣。新的“讀書無用”之風有蔓延趨勢。加之山區舊風俗習慣根深蒂固,求神、拜佛等迷信活動泛濫嚴重,賭博等惡習流傳甚廣,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貧困山區的建設與發展,迫切要求山區學校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礎上,調整德育內容,改革、探索德育方法,充分發揮學校聯系家庭、社會的作用,繼承弘揚樸實厚道充滿正能量的家風社俗。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等現代科學手段,開辟具有貧困山區特點的新的育人途徑,用科學文化知識凈化育人環境。為貧困山區經濟發展,建設小康社會培養用得上的人才打好基礎。
本文就貧困山區中小學的德育課題談幾點建議供同仁商榷。
一、把愛國主義教育等德育內容與學農、愛農教育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勞動、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
要鼓勵畢業生回鄉建設家鄉,實現自己的美好夢想,不要一概用遠大抱負、升學光榮等激發學生去擠高考的“獨木橋”。真正將學農、愛農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及團、隊活動中去。根據學校實際,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請當地的農民企業家、成績突出的合作社、種養殖專業戶等到學校介紹他們依靠科學、勤勞致富的經驗,激發學生學習文化課和農技知識的積極性。帶學生深入田間地頭,幫村民進行果樹培育、病害防治,配置化肥、農藥、測量大棚、溫度濕度等,讓學生感知動手的快樂,培養勞動興趣。也可將學生所寫的“家鄉的明天”等作文帶回去給家長(或村干部)批閱、參考。通過邀請鄉村干部講鄉情村史,讓學生了解家鄉的過去,在與今天對比中自然萌發愛鄉之情。組織瀏覽當地風景名勝,觀光保護秀美山川等活動,增強學生環保意識,以物激情,以景染情,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山河的美麗。激勵深化貧困山區的孩子,熱愛家鄉的感情,堅定其改變家鄉面貌,建設小康社會的信念。
二、針對貧困山區特點,加強勞動技術,信息技術教育使學校真正成為山區建設人才的搖籃,讓學生學會做事,用事實調動家長送子女上學的積極性
中學生雖有一定的文化知識,但無一技之長,畢業回鄉后,不能很好地適應山區經濟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學校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充分利用勞動技術課,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教育,回鄉后能管用。這樣讓農民感受到學校教育與他們切身利益是掛鉤的。家長才會主動支持學校,積極送子女上學,新的“讀書無用論”的市場就會縮小,流失生也會大大減少。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利用當地科技示范園、小農場、小養殖場等實驗場地,舉辦各種實用技術培訓班,力爭讓學生學會一門或幾門山區農村的實用技術,畢業后能用得上,使其真正成為貧困山區建設的有用人才。
三、采取多種方式,提高家長素質,辦好家長學校,利用學生促進家庭教育,實現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統一
(一)動員學生幫助家長學習文化,提高認識,改進家庭教育現狀。針對山區學校留守兒童多,家長多半是爺爺奶奶這種現狀,對一些半文盲或者文化水平較低的家長,學校可以動員教師、學生利用節假日、茶余飯后幫助家長讀書識字、共同學習家教知識。可將居住臨近的學生組成學雷鋒活動小組,照顧老人、幫村民讀書、看報、搞衛生,幫困難戶干零活等,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逐步養成尊老愛幼的思想品德。帶動家長讀書學習,開闊視野,改善家庭文化氛圍。教育家長解放思想,積極配合,支持學校的工作,這樣,既鍛煉學生,又改變了家長對學校教育的認識。
(二)發揮學校教育功能,指導促進家庭教育。針對農村家長普遍文化較低的實際,辦好家長學校。學校應當有計劃地舉辦專題講座,向家長介紹家教基本理論知識,學習科普理論知識。針對青少年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特點;也可將生理衛生知識、如何防御性侵犯、怎樣進行自我保護等常識,印成家教宣傳材料發給家長,供學生、家長共同學習,使每個家長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逐步改善家教環境。定期召集家長在一起座談交流家教經驗,對于家庭教育突出的家長,學校給予表彰獎勵,讓家庭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
四、利用貧困山區有利條件,對學生進行艱苦奮斗教育,塑造健康心理,傳承優良的家風民俗,真正學會做人
山區人誠實勇敢,勤勞頑強,特別是陜北山區更具有典型性。陜北是中國革命的發祥地,無論是戰爭年代、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還是改革開放時代,陜北人憑借一股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創建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山區學校可利用這一教育優勢,通過請當地老紅軍、老英雄宣講革命先輩艱苦創業的動人事跡,組織學生到延安革命圣地或當地德育教育基地、建設工地等參觀訪問,對學生進行傳統教育。讓學生知道家鄉人的勤勞偉大。也可請當地道德模范、好婆媳等先進人物,介紹他們大公無私、勤儉持家、尊老愛幼動人事跡,使同學們能深刻體會到家鄉人的可敬、可親,汲取精神正能量,養成健康的心理素質,自覺傳承優秀的鄉風民俗,憧憬山區發展的美好夢想。激勵學生繼承和發揚艱苦創業的優良傳統,從而使學生牢固樹立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思想理念,真正學會做人。
五、充分發揮文明窗口的作用,移風易俗,優化山區育人環境。
(一)針對貧困山區信息閉塞,文化落后的現狀,學校可以開展“多讀書、讀好書”活動。動員教師、學生幫助各村舉辦“鄉村書屋”制定“文明公約”,協助村上辦好板報、壁報,建設“知識窗口”等,利用廣播、電視、電腦網絡等多種渠道,宣傳黨的農村政策,對群眾進行建設小康社會的教育,介紹致富經驗,提供經濟信息,推廣科普知識,使得山區人能逐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宣傳法律知識,進行法制教育,提高法律意識,逐步消除賭博、封建迷信等惡習,用科學進步的精神食糧去填補山區的“貧困”。
(二)學校應支持幫助回鄉青年辦好“青年之家”、“中老年活動中心”等文化場所,讓琴、棋、書、畫也能走進山區人家,為山區人開辟汲取知識營養、消遣、娛樂的小天地。組織傳承、秧歌、說書、雜技、舞蹈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各種地方文藝劇種。自編自演,挖掘當地健康向上的文藝素材,謳歌山區新人新事,展示山區人的精神面貌。利用春節和農閑時間廣泛開展活動,走村到戶,用豐富多彩的文藝形式,活躍山區人的文化生活。以充滿正能量的時代風尚,挑戰根深蒂固的陳規陋習,逐步改變傳統觀念,移風易俗。讓健康文明之風吹遍貧困山區的溝溝峁峁,用知識的甘泉來凈化山區的育人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