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蔣善琪的教育性格
作者: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 徐孝冰
發布時間:2015-05-11 11:23:57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蔣善琪,浙江省寧海縣教育局局長,他以一種務實的工作作風耕耘在寧海教育的土地中。其間,他的教育工作呈現出一種具有寧海風格的教育特性,無形中展示著他的教育性格。本文擬就他的教育性格作以論述。
一、教育惠民
蔣善琪認為,作為一個中共黨員,其言行必須要體現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和理念;作為一名人民教師,其言行也必然要體現人民性這一特質。在教育領域中,集中表現為實現好教育惠民政策,讓廣大人民充分享受到教育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具體到寧海的實際而言,就是要讓寧海人民最大程度地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帶來的益處。目前來講,寧海優質教育資源還不能完全滿足寧海人民的需求。這就要求教育人集中教育智慧,盡一切力量創造適合寧海縣教育發展實際的各種條件。
同時,這個教育惠民政策的實現必須要通過教育改革發展實踐這樣一個載體,并內化到每一個教育人的言行中,否則這個教育惠民政策只能是空中樓閣。蔣善琪和教育局班子成員一起狠抓教育系統的正風肅紀工作,確保教育惠民政策的精準到位。
蔣善琪深刻地感到,要真正實現好寧海的教育惠民政策,還必須進一步統籌好寧海的城鄉教育。公平公正的寧海城區義務段招生、合理調配縣域內的教育資源(尤其是教師資源),是實現寧海教育惠民政策的重要抓手。現階段來說,在寧海縣委、縣政府的關懷下,教育系統的教育硬件已達到相當水平,學校的內涵式發展成為教育發展的一個迫切需求和現實課題,而師資和生源是構成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就以寧海縣創建國家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為切入口,全力做好寧海教育的城鄉統籌工作。2014年12月,寧海縣創建“國家級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通過國家認定。
二、教育幸福
蔣善琪覺得,教育惠民政策的真正落地生根,需要教育人的心中擁有一份教育的幸福感,存有一種具有時代意義的擔當精神。因為教育惠民的目的與幸福感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
教育人在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要時刻感受到一種幸福。他總是說:“相比其他職業,老師的幸福指數是很高的。”原因很簡單。黨和政府在關心著我們,人民在關注著我們,學生在看著我們,否則他們也不會提出那么多的合理建議和殷切期望。從人生的歷程看,教書育人的確是一件最有意義的事。人生健康的一般原理而言,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從事的職業充滿幸福感,這個人的心理的康健度也越高。因此,教育人自己的幸福感要去珍惜、要去呵護,不能隨便去損害或不加維護。
教師層面上來講,幸福感必須需要教師在教育改革發展實踐中去創造,通過平凡的工作去落實,為國家、社會和人民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人才,為社會全面發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撐。這也是我們教師幸福感的源頭。重要的是我們教師還應當將這種幸福感更好地傳導給學生,營造出濃厚的氛圍,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以激發學生更多的學習潛力。
教師的幸福感是建立在平凡的工作之上,這種平凡工作要求教師不斷地潛心教學、潛心于育人之中,以強烈的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去工作。只有這樣,教師幸福感的價值和意義才顯得更加客觀實在。這也是持之以恒地緊抓師德師風建設的意義所在。通過師德師風的長效建設,教師的幸福感就會持久穩定,以此為建設我們寧海作為一個“人居幸福地”而添加更多的幸福指數。
同樣,教育的幸福感也需要教育管理者去創造。他和教育局班子成員深入基層學校,深入學生寢室和食堂,為基層學校解決了發展中遇到的許多困難,以達成為整個寧海教育系統創設更多具有幸福指向的教育條件。
三、教育自信
蔣善琪一再強調,從本質上講,教育的幸福感是來自于教育人對教育的自信。如果對教育不自信,這個教育人的教育幸福感是永遠無法體驗到的;即使有所體驗,也是不深刻的。而這種教育自信就是我們客觀認識教育和實踐教育的底氣,此底氣是基于我們黨對教育的高度關懷、政府的巨大投入,是基于教育人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近些年來,寧海縣委、縣政府繼續高度關懷和投入巨額資金,換來了寧海教育事業的大發展。一個個具有現代氣魄新校園的建立,一個個為教師解決實際困難的實事高質量完成,這一些都凝聚著寧海縣委、縣政府對教育的一片心血。可以說,黨和政府的關懷為寧海教育的大發展注入了強有力的自信和底氣,激勵著寧海教育人奮勇向前。2014年寧海縣教育系統又一次碩果累累。高考一本線人數繼續位于寧波市前列,1人被評為浙江省特級教師,1項教學成果獲首屆國家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人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在寧海教育改革發展的路上,蔣善琪以其教育性格深刻地影響著寧海的教育實踐。這種教育性格是植根于黨、政府和人民給予他的智慧啟迪,植根于他對寧海教育實踐的整體把脈。因此,通過對他教育性格的分析,以進一步助推寧海教育更好更快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