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態價值觀視角的 初中語文教學研究
作者:江蘇省太倉市明德初級中學 倪俊鶴
發布時間:2015-04-13 11:12:3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在中學語文教育教學發展過程中,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基于生態價值觀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需要立足于當前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深刻地革新,以期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強化初中語文的教育功能,提升學生對于語文學科的興趣和愛好。
一、樹立生態化的教育價值觀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展,初中語文的教育教學目的不應該只停留在“授業”的單方面的側重,更不應該沿襲過去的“以成績論英雄”的評價標準,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自身必須明確的樹立生態化的教育價值觀。要充分注意和發掘學生的個性差異和每個學生的“閃光點”,尊重每個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欲,擴大學生的優秀之處,使之獲得快樂的情感體驗。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工作中,老師必須尊重和理解學生作為一個單獨的個體,他們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應該在教學中彰顯其主體地位。
二、構建平等自由的師生關系
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上冊魯迅先生的《社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營造輕松的課堂環境,通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領學生去體會其中的脈絡,教給學生如何去構思全文,如何實現“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寫作效果。以《社戲》為例,教師在明確教學方式方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自己體會其中關于寫作方面的技巧,在“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原則下,引領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構建民主、平等、理解的師生關系。學生通過感受其中的時間順序,總結出文章的脈絡,從時間上看是按照看戲前、看戲中、看戲后的順序寫的,尤其是在其中的景物描寫中,學生各抒己見,都能從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中挖掘出很多珍貴的寫作技巧和非常優美的語言,并談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三、探究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上冊魯迅先生的《社戲》過程中,對于其中作者語言的運用,在教學方法上有著諸多不同之處,也存在著不同的收益。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揣摩文中的美詞佳句,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獨特感受,在感悟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每個學生的著眼點不同,為此教師可以嘗試采用小組合作的教學方式,在融合啟發式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不同的段落,實現對每段的精辟理解和分析,然后在小組組長的總結發言中,其他學生給予相應的補充,整個教學過程自然流暢,教學方法也較為科學有效。
四、整合生態化的教學內容
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對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分析也應該植根于生活,生態價值觀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應該注意整合生態化的教學內容,這在當前是一個探索階段。例如在蘇教版七年級下冊魏巍先生的《我的老師》一文時,將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生態化的整合,在教學“夢里尋師”故事的過程中,通過整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整體理解敘事的方式方法以及需要把握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其中對于故事情節的分析可以讓學生按照六要素進行理解和體會,既實現了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又融入了教學內容的生活化。
五、建構生態化的教學評價體系
基于生態價值觀視角下的初中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需要注意強化多元化評價主體的建設,將對于教學效果的評價主體范圍擴大,在堅持公平、公正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學校、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等諸多主體的綜合評價實現生態化的互動。在評價內容界定中需要全面化的建設,對學生的評價要多維度地進行綜合評定,尤其是強化發展性和教育性的指標建設。在評價方式方法的運用中,可以通過自評、互評和綜合評價的方式對教學結果進行整體評價。例如在對于某個學期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的過程中,不僅要直面整個學期學生能力水平的提升,而且還要注意對于學期前后的有效延伸,素質教育不是幾天、幾個月甚至幾年就能夠彰顯效果的,更不是通過幾個學生或者幾十個學生就能體現教學水平的。
總之,在基于生態價值觀視角的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學校、家庭、社會、教師和學生都要以發展的眼光去面對改革創新中的問題和失敗,要在客觀公正的基礎上推動教師對于教學研究的創新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指導教師教學的探索發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