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改寫:培養學生的鑒賞與寫作能力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七中學 楊 凱
發布時間:2015-04-13 11:06:24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古典詩詞是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文化寶庫里的一顆明珠。但中學課堂上較為模式化的鑒賞方法、技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習者的思維創造力,使學生的思維囿于一定的范圍而不能大膽創新,自由飛越。筆者建議,語文教師可嘗試指導學生將古典詩歌改寫成現代詩歌,用這種改寫詩詞的方法將原作者生活世界里的獨特情感、人文風貌加以再現,學生亦能對詩詞中的“那景那情那人”理解得更加深刻、透徹,同時又可以拓寬思維空間,激發創新意識,提高寫作能力。
下面我們來欣賞一首以唐朝著名詩人王維《渭城曲》改寫為現代詩歌的范例。
早 別
雨后的灞橋 塵埃落定∕在晨柳的幾滴清淚里話別∕不是頭一回∕送你 卻是第一次
八分酒兌成十足的分量∕便是勸勉 舉起杯∕斟滿沉甸甸的心事∕在彼此熟悉的眼神里∕將千言萬語 一飲而盡
大漠的月多冷∕戈壁的云多寒∕不再重要 因為∕一切都是故人
從長安到陽關的一段酒曲∕趕上了渭城的一襲杏雨∕芬芳了詩詞的氣象∕醇香了你的大唐
原詩中的“晨雨”、“嫩柳”、“美酒”及“主”、“客”等物象在這首詩中不但以更立體可感的形象出現,而且通過大膽的聯想與想象使作者的情感領域無限開闊,不論從情感的把握還是意境的烘托上讓人眼前為之一亮,有一種脫于原詩而又不拘泥于原詩的感覺,清新別致,又不悖于作者主題思想的表達。
再來賞讀一首改寫唐朝詩人孟郊《游子吟》為現代詩歌的范例。
最美的風景
寒夜 孤燈∕冷窗 剪影∕針尖上的母親 穿引起∕萬縷陽光 將一份份的牽掛∕縫補得密密麻麻∕一心想縫住∕南來的秋 北往的冬
行走四季的人 穿越∕一茬又一茬草木的輪回∕在一首唐詩面前 愴然止步∕沉重的步履 怎么也走不出∕對一個夜晚的思念與疼痛
一幅關于春天的卷軸∕無語凝噎 收藏起∕千萬個故鄉∕母親 卻是藏也藏不住的∕最美的一剪風景
母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這首詩在原詩的基礎上拓寬了意象,也大膽地裁剪了部分物象,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并未受到絲毫影響,讀來仍然情真意切,回味悠長。
我國古人對于詩歌的賞讀,歷來有“詩無達詁”的說法,闡明在詩歌鑒賞中不同的閱讀對象可以有不同的理解與感悟。“一千個讀者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在古典詩詞的改寫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差異(包括年齡、性格、理解能力等)靈活地進行指導及提出要求,既可以提高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又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再來賞讀一首對唐詩《清明》改寫的例文。
打馬從清明身邊走過
不經意間 細雨摘下了你的表情∕星星點點的那些心事∕撒落在前往唐朝的路上∕被憂傷的馬蹄踩碎在民間,遍地斑駁∕放下蓑笠,放不下三月的凝重∕抬起頭,他年的杏花招展在村頭的酒旗之下∕像極伊人的臉
這一刻,我叫出了你的名字∕那些發酵成肥料的往事∕在記憶的田野里瘋長∕隱隱的胸口 開始撕裂的痛
我只是一個過客∕遠處 你的清明∕在朦朧的青山背影處療傷∕久久靜默 終搖曳生煙
一個牧童姍姍而來∕牛背上馱著他的歌謠和笛聲 還有清明∕那個他永遠的春天
《清明》詩膾炙人口,但本詩作者一改原詩中的抒情對象,將主人翁對清明的愁緒化作對一位逝去的女子的思念,主題的表達與原詩迥然不同,但并不給人以荒謬感,反而顯得清新脫俗,典雅別致,意蘊上別有一番滋味,令人耳目一新。
不論哪朝哪代的詩歌,都具備特定環境中的特定情感這一共性,特別是獨特時代背景與不同個人境遇的詩歌作品。因此,在充分解讀詩歌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膽改寫的過程,等同于在梳理作者獨特的情感與感知作者情感世界中的一花一葉之后,用另一種舞臺表演形式將“那情那景那人”再現出來,這是針對不同主題與風格的古典詩詞應共同呈現的事實。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詩詞改寫的過程中,一定要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寫作的實際能力,指導學生完全掌握詩詞的有關文化信息,然后進行合理的嘗試,循序漸進,逐漸成形,切不可操之過急,畢竟詩詞改寫只是詩詞教學的拓展手段之一,也是作文教學的一種嘗試,都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