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通過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置身于濃烈的互動學習氛圍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寫作愛好,給學生持久不竭的動力,還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征服欲、表達欲、成功欲。”可見,創設活動情境是課程標準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也是給教師提供的一種教學方式。在習作教學中更應該大力倡導這種教學方式,通過具體的活動場景、生動的活動方式、身臨其境的活動體驗,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盎然興趣,更激發學生急于表達真實情感的強烈欲望。那么,習作教學中,活動創設的情境又有哪些類型呢?

一、用音頻技術創設情境

音頻技術應用于習作教學之中,可以創設一定的場景和氛圍,讓學生浸潤其間。比如優美的音樂、具有故事情節的視頻片斷等,它們作為一種視覺符號,一種習作材料,很容易被學生接受和模仿。音頻技術在習作中的運用非常廣泛,可以將日常生活場景拍成視頻,播放給學生觀看,激發學生參與活動時的情感,進而形成文章;也可以作為課文拓展之后的一次小續寫??茖W設計,恰當運用,音頻技術將會為習作帶來不一樣的顯著效果。

二、用組織活動創設情境

教師按照預設的習作目的,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創設一些能帶給學生震懾、觸發學生心理感受、引發學生情感碰撞的活動,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真實情境,在頭腦里留下印象,在心里萌發感受,進而在教師引導下,將真實的感受落筆成文,完成習作內容。

組織活動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課中預設,也可以是課前組織,比如科學實驗、觀察事物、手工制作、各類比賽等。比如聽一位教師說學校組織的“感受生命”的活動,五人為一組,感受五分鐘死亡的過程,學生內心很震撼,感受很深刻,也有很多想說的話。諸如這樣的活動就可以在習作活動中開展,學生一定喜歡,也一定有話可說,有字可寫,真正實現“我手寫我心”的具有真情實感的習作目的。

三、用語言描述創設情境

人類用來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最直接的工具便是語言。精湛的語言描述,可以使人入情入境,可以激發潛藏的情感,也可以使人浮想聯翩,如臨其境。以學寫說明文這一習作課為例。課初,教師將白蘿卜的特點用猜謎語的形式描述給學生。學生在教師的描述下,根據“白身子,綠帽子,圓肚子,上青下白細胡子”的特點想到這是白蘿卜。在教師抓住物品主要特點的描述中,學生猜出物品名稱,從而引導學生總結出寫物品的第一個方法——抓特點。其次,又用同樣的方法描述白蘿卜的作用,描述中用上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使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白蘿卜的作用,并分析總結出一些簡單可用的說明方法。樸實的課堂上,只有教師生動的描述聲,就在這種描述中,學生不僅感受到物品的形象,更是從中習得了方法。語言描述最適用的,當屬情感類習作。只有教師情引得巧,言講得妙,優美的詞語加上聲情并茂的描述,一定會使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情動而辭發,揮筆如流云。

四、用感官體驗創設情境

一般課堂中,教師習慣用聽、看的方式創設情境讓學生接受學習或體驗學習。其實,在感官體驗中,嗅覺和觸覺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更容易引起學生表達的欲望。一位教師在指導習作課學寫特點時,告訴學生說:講臺上的紙箱中放了許多寶貝,只能用聞和摸的形式感覺它,認識它;也只能描述它的形,它的味道,不可以出現它的名字。然后讓學生蒙上眼睛,挨個去聞紙箱里面的東西,并伸進一只手去摸。最后讓學生用含有兩種修辭、最少三種標點符號的句式寫出來。學生在教師這樣的要求下,好奇心得到充分調動,每個人都想將他觸摸到的、感覺到的東西與大家分享,表達欲望異常強烈。

小學生的思維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只有通過一定的情境,才可能以情激情,以情動情,才可能誘發學生表達的欲望。也只有讓學生有話可說,有情可抒,學生才會愛上習作,樂于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