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 貴在創新
作者:陜西省神木縣第六小學 鐘 英 鐘艷零 郝 斌
發布時間:2015-04-13 10:40:5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要培養學生寫出脫穎求新,立意鮮活的好作文,并非容易之事,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只有時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實踐,挖掘寫作題材和立意。寫出新的人和事,運用新的章法和技巧,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作文水平才會像芝麻開花節節高。學生就會采擷到寫作園圃的新花朵。
一、培養學生積累寫作素材
首先要進行多種形式的小練筆,小學生每一學期最多也不過寫七八篇作文,僅靠這有限的幾篇作文來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顯然是不夠的,因此,以適當的小練筆作為補充是必不可少的,如不同類型的外貌、心理活動,各種活動場面、環境。各種聲音的描寫,以及前后照應的寫法等,都可以讓學生通過日記、周記進行專項訓練。其次,要留心觀察生活,要寫好作文,必須學會觀察自己周圍發生的事情,因為作文素材來源于普普通通的生活,生活是寫作的源泉,是作文創新必不可少的素材基地,如果離了生活,那么作文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再次,培養學生多讀書的習慣,打好寫作基礎,小學語文教材所選課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怎樣選材,怎樣確定中心,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除學好語文課本外,還應該指導學生多閱讀一些優秀作文,看一些有益的課外書籍,既增長知識, 又能從多角度入手分析問題。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首先要注意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多角度立意。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具體形象性,“喜歡什么”、“討厭什么”、“佩服誰”這樣具體的問法,非常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又因小學生作文是運用文字符號表達認識和感情的習作,是最基本的書面表達訓練。教師命題時應該放寬范圍,多角度立意,來發散學生思維,調動學生的多感官去感知 ,同時讓學生動腦分析、思考、判斷、想象體驗事物的奧妙,給學生留下真實、全面深刻的印象。例如,我們一見到“種子”就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力量”。一見到“小草”,就自然想到它強大的生命力,由此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要發散學生思維,多角度立意,就必須依據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只有體現新穎性與趣味性的提問,才能真正激發學生思維和多角度立意。
其次,培養學生在寫作中尋找創新感覺,客觀上有條件,學生主觀上有要求,關鍵在于教師是否有創新意識,教師在課堂上起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應該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天地,小學生作文,尤其要強調“我手寫我心”,他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任何一篇作文,都要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獨特感受,都要親自經歷選材、構思、語言表達這樣的過程,因此,每一篇作文,都會打上自我烙印、創造性的作文,還要以學生的真情實感為基礎,有真事可寫、有真情可抒、有真知可議,寫出的作文必然具有創造性。
三、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首先,學生寫作速度要“快”。要求當堂完成,一氣呵成。不許拖拖拉拉、玩玩寫寫。教師要當堂掌握每一位學生的寫作進度和心理狀態,發現有困難的學生要及時個別輔導。葉圣陶曾說過:改的優先權應該屬于作者本人,課堂修改、點評,首先讓學生自改自評,改時要注意先大處后小處,教師巡回面對面指導,將掌握的普通性問題記錄下來,并梳理歸類。當全班學生改到一定程度時,對比較普遍的問題,提出修改意見,讓學生在分析中學會修改。在修改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只要是基本正確的,就要給予肯定和保留,其次,學生自評打分,凡沒有跑題的,選材獨特的或結構新穎的為優秀;凡“大處”有錯,“小處”好的,錯別字較多的,可讓學生重寫。讓學生在練中改,改中練,再用典型的例文集體評議,然后再由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這樣既優化作文課堂教學結構,減輕學生負擔,又培養了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巧妙運用各種激勵的手段,就會喚起學生強烈的寫作欲望、不斷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激發他們的作文積極性和主動性,逐步打好作文的寫練基礎,提高作文的教學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