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于學生及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以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為主要特征的教育。那么,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生物教學,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學時間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呢?

一、利用生物教材相關內容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泰戈爾說過:“教育的目的應當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在茫茫宇宙中,我們還沒有發現其他有生命存在的星體。生命教育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促進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生物學教學,理應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在進行生物知識、技能傳授的同時滲透生命教育,教育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提升他們對生命存在意義和價值的認識。例如:從生命起源到生物的進化過程中,是經過大自然無數年的演變才出現的。在這一過程中,任何一個自然條件的變化,都有可能將生命扼殺在搖籃之中,每一個生命的出現無不體現著生命的奇跡;動物的行為比如求偶和捕食行為,無不體現著生命的智慧;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的壯觀場景,那種母子分離的不舍,那種弱肉強食的慘烈……教學中利用這些知識讓學生體會生物頑強的生命力和生命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學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關愛生命的情感。

二、利用生物實驗和課外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學會與人為善、樂于合作的品質

在當今競爭激烈的社會,如果不懂得與人合作,就很難立足社會。然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有父母親、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親人們寵著愛著呵護著,從出生起就生活在一個“獨立王國”似得單元里,是這個“王國”里的“小皇帝”,惟我獨尊,不善于與人合作甚至很難與人友好相處。在生物實驗和課外實踐活動中有很多要靠同學們互相合作才能順利完成,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教學資源,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會與人為善,樂于合作的品質。在這些活動中,老師可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動手能力等進行合理分組,各小組要確定組長并明確分工,讓學生們親身感受互相合作所帶來的成功和喜悅,并且組織學生進行交流與評價,讓學生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

三、利用生物學基本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課堂教學中學生提出“一顆綠豆有一斤嗎?一斤綠豆20元能買到嗎?綿羊和山羊是一種羊嗎?西紅柿長在樹上嗎?”等等看似荒誕的問題,實則反映了現在學生與大自然距離的遙遠,尤其是城市的學生,他們生活在狹小的空間里,整天與電視電腦為伴,書本中所描繪的大量知識很難轉換成自己的語言和想法,更不能將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自己獲取的知識才是最難忘的。教學中教師與其滔滔不絕的講授,不如安排學生進行實踐,比如,在“探究種子萌發的過程和條件”一節時,可以根據教材的要求安排學生回家和媽媽一起生豆芽,這樣既進行了實踐,又增進了情感交流。

四、利用生物學史培養學生耐受挫折的能力

馬斯洛曾經說過,挫折未必是壞的,關鍵在于怎樣對待挫折。對于中學生來講,挫折既可以使他們產生消極情緒,也可以使其具備奮發向上的意志。許多生物學史資料都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好教材,例如,達爾文《物種起源的出版》、孟德爾持續8年種植豌豆才發現的遺傳定律、被譽為“米神”和“當代農神”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等,教師在課堂上對這些資料生動簡潔的介紹,可使學生通過了解生物家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所經歷的挫折,真正理解“在科學的道路上從來沒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艱險,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句話的含義。

總之,在中學生物學教學的課堂上,隨時隨地可滲透素質教育。但是有一句話是說給老師——言傳不如身教,真正對學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是每一位老師的人格魅力和淵博知識以及細致的關懷。如果我們的老師不能以身作則,自己整天在辦公室上網聊天玩游戲,針對學生的所有教育都不會起到任何實效。因此,我們的每一位老師應該以身示范,認真鉆研教學,拓寬視野,成為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這樣才能培養出一批批高素質的學生,才無愧于教師這一全天下最神圣最光榮的職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