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教育部頒布《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 》首次明確提出了新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確立,是實踐反思結果,也是國內外課程教學教育理論的具體運用,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對有效推進新課改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實踐運用“三維目標”的過程中,單一的“知識和能力”本位的課程教學思維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過程與方法”目標還沒有成為教學的常態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往往被虛化。這種對知識性目標的偏重及對人本價值目標的淡化現象,既背離設立三維目標的初衷,又背離教育的本質,難以適應時代對教育發展及人才培養的新要求,距離理想教育目標“素質教育”,“ 人本教育”,“ 人民滿意的教育”差距較大。筆者認為,課程教學必須正本清源,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提升到“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才是課程教學乃至教育的根本方向。

對“三維目標”內在關系的再認識

“三維目標”具有相對獨立的功能與價值,地位作用不盡相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一切課程目標的升華和歸宿,是三維目標的靈魂,是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

“知識與能力”側重于“教什么”和”學什么”的問題,解決的是 “教會”和“學會”的問題。它對于人的知識積累,發展人的智力和能力,具備一定的謀生手段有重要價值。對它的評價標準是成為專門“人才”,具體衡量標準是,才能、才學、智慧、成績、成功、成就,它關注的是人的認知水平及人在各類競爭中所處的位置。“知識與能力”是承接其它目標的載體,在三維目標中起基礎作用。在我國社會轉型時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矛盾凸顯,解決人的基本生存需要成為基本價值取向,社會發展指標被 “異化”成 “GDP”的增長。“知識就是力量”這種思維反映到課程教學當中,就是片面強調知識目標,其它目標被淪落為知識目標的 “副產品”。 “知識與能力”是顯性目標,可測量,好評價,對學生學習水平的評價最容易從認知目標入手,因而,課程教學目標也被窄化為知識目標。

“過程與方法”解決的是 “怎么教”“ 怎樣學”,解決的是“教會”“學會”的問題,評價的標準是科學、有效、實用。為解決教學的生活化問題提供了一個有效路徑,關注學生的自我體驗與感知,把教與學的過程納入教學的目標體系,是課程教學目標的豐富和發展,它讓知識與能力目標實現更有效,它讓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具備了抓手。

“情感、態度、價值觀”解決的是 “為什么教”“為什么學”,即 “樂教”“樂學”的問題,是以人為本思想在教學中的體現,其實質是知識的價值問題:重物還是重人。度量人的詞是自由、快樂、幸福、發展、生長。作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人生”三個方面,因而人的教育應該是人文精神的教育、人格養成的教育和人生發展的教育。因此,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三維目標的靈魂,是教學要關注的終極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主觀性、體驗性、內隱性的特點,借助于知識與能力這一載體,通過過程與方法這一手段,但它卻是一切教學的至高落點。如果課程教學的目標沒有達到這一落點,僅僅停留在知識與能力上,教學活動 “目中無人”,有學術而沒有悟道,有科學而缺少人文,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這樣就會使教育失去應有的魅力和價值。

可見,課程教學的三維目標是有機的統一整體,相互滲透,相互貫通,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是在與整體目標的相互聯系中實現的。 “三維目標”既是 “教”的目標,也是“學”的目標,依據 “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的目標應當成為首要目標。學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作為人的一種特殊存在,人的價值在于形成和創造價值,因此應該旗幟鮮明的提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

三維目標的內在關系,反映在學校教育中是德育與智育的關系。其一,德育主導智育。在德育與智育的關系中,德育是靈魂、是方向、是首位,德育對智育起著主導作用。德育引導著智育的價值取向,制約著人才社會價值的高低,主導著智育的潛力和方向。其二,智育融合德育。德育寓于智育之中,智育是德育的條件和基礎,是德育實踐的重要渠道、途徑和手段,是德育的載體。人的理想、情操、人格和文明行為的養成,有賴于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

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為三維目標的首要目標地位,與知識與能力目標并不對立,相反,他對于實現知識與能力目標起促進作用。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表明,在人的成功中,智商占20%,情商占80%。孔子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充分考慮認知因素的同時,充分發揮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素的積極作用,以完善教學目標,增強教學效果,渲染教學氛圍,提高學習興趣,發展學生智能。沒有崇高的理想、博大的胸懷、堅韌的毅力、高尚的情操、合作的精神、包容的態度、嚴謹的作風、批判的意識、健全的人格是難以在科學及其他事業上大有作為的。這也是對“錢學森之問”的一種回答。現今的中國教育,不缺科學,缺乏的是對科學規律的敬畏與尊重。科學活動是人類所從事的活動,一切科學活動都必須服從與服務于“人”的共同規律,科學才會有生命力。

教學目標回歸人是教育本質的理性回歸

教育的本質是使人成為真正的人。“人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在于社會性。人是以群的方式存在并發展的,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構成的人類社會使人根植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人有豐富的精神活動,有對理想人格的追求,有對生命意義的體驗,有對自然、社會、家庭、個人的權利與義務。人能夠理性處理利己與利他,成己與成物、個人與社會、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馬克思、恩格斯在預見未來理想社會時是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教育是社會發展的產物,教育要適應人的發展要求,使人不斷擺脫 “獸性”及自然社會的束縛從而成為 “自由發展”的人。教育的過程是人的發展過程,是發掘人的天性、潛能以及潛在價值的過程。人的發展完善是全面系統的,個別技能的發展完善不能反映教育的全部本質和功能。教學目標要反映教育的本質,就必須使教學目標回歸人。確立情感、態度、價值觀在“三維目標”中的首要地位,是對教育的本質及功能認識的理性回歸。教育問題上關于成人與成才、教書與育人、成己與成物、仁與智、科學與人文關系的闡釋,都與教育的本質問題密切相關。只有理清教育的本質,才能科學確認并有效實施課程教學的終極目標。

《說文解字》對教育的理解是:“教者,上所施,下所效”, “育”是“教子使作善也”。強調教育的方式方法是教者要行為世范,教育的目標指向是人性向善。在古代中國,教學之“教”也就是“教化”之“教”,教學之“學”是“生命之學”。古人首先把教育理解為教化,即“知書達理”,讓人明白做人的道理,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為社會和他人傳遞友善和溫暖。否則,人不接受教育,不懂得做人的道理,人就與禽獸無異。孟子說:“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數,則近于禽獸。”古人不把讀書看成是解決生計的準備手段,而是回歸人的本性的必要途徑。這是古人對教育最純粹的理解,也是教育的至高境界。

傳統的“君子不器”思想就是強調把學生當人,不過分強調成為專門人才,反對把人當物。教育教學,就是要人回歸本性, “見物不見人”的教育是對教育的背離,這種危險的趨向如不加以糾正,將會后患無窮。《大學》開頭的四句話就闡明了大學的根本目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學習不是謀生之學,而是生命之學,這說明中國的先祖早就將個人乃至天下的完善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這與君子的理想人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致的。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說,教學就是“傳道、授業、解惑”。“教育即生長”。“教育的目的是向人傳遞生命的氣息”。 教師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教育因育人而高尚。

在德與才的關系上,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都十分重視人的德行養成,把德置于人的修養完善的首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并失謂之愚人,德勝于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但丁說過,道德常常能彌補智慧的缺陷,但智慧永遠彌補不了道德的缺陷。英國的哲學家、數學家和教育家懷特海(A. N. Whitehead)曾經批評上世紀30年代的美國大學教育,“大學教育的目的已經卑微到只教給學生某些學科專業的一部分知識”。當時,愛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體驗呼吁:“僅僅知識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類獲得快樂而又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通過專業知識的教育可以使他成為一部有用的機器,但不能造就其和諧的人格。”中外先哲都十分重視提高人格道德修養,教育是人的自我完善過程,知識離開了對人及社會的價值意義,將一文不值,甚至會有相反的作用,向善性是教育的必然選擇。

一段時期以來,我們誤讀了教育的本質,割裂了教育的整體內涵,而只是注重其某方面的功能。比方說,我們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功能,而忽視了教育更為根本的東西——從心靈及行為的層面上育人、化人。雅思貝爾說:“教育是人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認識和認識的堆積。”在育人問題上,知識只是物化的工具,而要真正成為‘人’必須具備最起碼的道德、信義、真誠等品質,以及獨立判斷、思考、創造、生存的能力,否則,再多知識也是毫無價值,毫無意義。

2014年9月,國內各大學開學典禮,許多大學校長在給新生的致辭寄語中,不約而同的樹起“立德樹人”的旗幟。復旦大學校長楊玉良強調要先“悟道”,再學“術”。 北京大學校長王恩哥強調,北大重在“道”而不在“術”,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斷”。 清華大學校長陳吉寧指出,清華的教育是“接受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教育。基礎教育要與高等教育接軌,就必需從教學目標設計開始,旗幟鮮明的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置于三維目標的首位,并扎實的貫徹落實。

“德育為首”

是我國教育大政方針政策的一貫要求

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要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要同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教育方針明確回答了教育要為誰培養人,怎么培養人,培養人的標準是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教育方針為貫徹落實教學目標指明了方向,教學目標與教育方針應是一致的。教育是培養人的,要求是“德智體”全面發展,而非“德智體”彼此割裂,或者是至于至上。結合黨的教育方針,各級政府和各類學校也都提出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德育為先”、“德育為本”、“立德樹人”已經形成共識,因此在教學目標中把情感、態度、價值觀作為首要目標,是有充分的政策依據的。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堅持德育為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教育部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指出:“ 改進課程育人。各級教育部門和中小學校要充分發揮課程的德育功能,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和要求細化落實到各學科課程的德育目標之中。”習近平同志在同北師大師生代表座談時指出,“教師重要,就在于教師工作是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提出好教師的四個共同特質:第一,做好老師,要有理想信念;第二,做好老師,要有道德情操;第三,做好老師,要有扎實學識;第四,做好老師,要有仁愛之心。四個共同特質有三個是涉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

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德育工作,作為課程實施的教學目標,必須準確理解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統帥三維目標,適應時代發展要求,推動教學回歸教育規律。改革教學目標片面性的問題,首先要改變原有的三維目標的表述順序,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首位,確保其他目標的達成必須滲透和貫徹這一目標。其次要改變課程評價方式,探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有效評價方法,營造有利于課程改革完善的輿論氛圍。再次要加強引導,強化監督,典型示范,科學推進,重在落實。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事關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教育大計,育人為本。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好的教育成就人,不好的教育可能毀滅人。好教育與不好的教育的區別在于對教育終極價值的認識。為人的生命價值充分實現,為社會和人類的美好未來而教學才是教育教學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