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興趣,學習文言文
作者: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早陽鎮九年制學校 李典剛
發布時間:2015-04-13 11:26:19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隨著新課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不斷深入,我們不難發現:初中課本文言文編排的篇目逐級增多,難度也在增強,而文言句式與現代語法差別較大,學生掌握也非常不易,可文言文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是重中之重。初中語文新課標也指出:“要求學生達到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如何達到這一目標呢?
一、采用多種閱讀,激發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
1.在導讀中激發興趣。學生初學文言文時,教師可講一些古代名家故事,再選出名家的經典之作,情文并茂地朗讀,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在對文學美的欣賞中激發讀的興趣,他們就會大聲跟著讀起來。如在教學七年級上冊課文《論語》時,這篇是初中生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我先讓學生搜集資料,講一講孔子的故事和對中國文化的貢獻,讓學生產生了仰慕之情,在進一步教學,學生就覺得文言文并不難,就開始試讀,同時教師適時指導學生從讀音、斷句、語氣、表情等方面進行反復讀,讀的興趣有了,學起來就自然容易了。
2.在默讀中疏通文意。教學時,可先給學生布置自學任務,讓他們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落實字的讀音,掃清文字障礙,繼而逐字逐句地默讀,試著斷詞斷句,文言語感就在默讀品悟中形成了。語句讀得流暢了,然后試著串譯課文,最后老師就學生質疑的句子,進行重點翻譯、分析品味,其主旨和要義也會迎刃而解。如《出師表》、《觀潮》等文章,長句較多,一定要求學生反復默讀、通讀,正確斷句。在讀中理解,在理解中背誦。
3.在朗讀中獲得愉悅感。文言文教學要遵循古人讀書“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而朗讀是真正的“口到”過程,激發學生朗讀順序后,教師可放縱學生通過分組讀、男女生讀、齊讀、輪讀、分角色讀等方式,進行朗讀和吟讀,在朗讀中領略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傳播出精美的語言、優美的自然景觀、淳樸善良的人性。如《與朱元思書》、《三峽》、《孫權勸學》、《岳陽樓記》等,都可讓學生把握朗讀技巧,在聲情并茂的讀中,欣賞文字的美和魅力,進而獲得愉悅的享受。
二、重視文言文審美教育,激發學習興趣
1.在教學中應把握文言文的形式美。如《岳陽樓記》中的“銜遠山,吞長江”中的“銜”、“吞”,準確地表達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安灰晕锵?,不以己悲。”練達的詞語表達作者闊達的胸襟和做人的最高境界,發人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睂n國憂民的崇高境界展現出來,擲地有聲。學生朗讀這些精美的句子,從中獲取了審美情趣。
2.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言與意。文言文是通過主觀思想、感情感知的,當主客觀、言意和諧統一時,就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想象,展示出不同的形式美。如學習《醉翁亭記》時,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朗讀,感知作者擺脫世俗紛擾,沉浸在優美自然風光中的怡然自得,同時,引導學生在審美感知的基礎上展開聯想和想象,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群山之中,迷人的景致讓人流連忘返。他們也似乎成為其中的一員,達到了情、景、物、人的和諧統一。
3.讓學生品味文言文的意境美。文言作品中的一景一物,無不承載著作者的情感,它不單單是自然景物,而是主客觀的融合體。學生因領悟豐富的意境,而產生感動的震撼。如《與朱元思書》中的“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寄情寓景,給人廣闊的想象空間,作者陶醉于美好的大自然閑適豁達的心情,讓人就不難理解了。
三、調動情感,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情感是運用語言表達的。作者緣情而發,把強烈的情感演化為文字。因此,激發情感必須披文入情。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藝作品,語言文字必是作者有趣的最貼合的符號?!?/p>
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充分利用文言文的情感因素,讓學生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強烈的思想共鳴。如品析《賣炭翁》中的句子“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我啟發學生:賣炭翁穿得很單薄,為何還希望天更寒冷呢?這是否矛盾?天寒衣單思暖,本是人之常情,而老翁為何有這種心理?在引導中學生了解到:賣炭翁希望天寒炭能賣好價錢,否則生活就沒有依靠,連買件單衣的指望也會落空。如此啟發,學生就理解老翁的矛盾心理,其中蘊含了多么深刻的痛苦與辛酸啊!這就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诔踔形难晕慕虒W中,只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尋找學生學習的興奮點,才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