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設情境,設計問題, 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作者: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果子市小學 劉 娟
發布時間:2015-04-13 11:23: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數學課程標準》增加了過程性目標要求,讓學生通過經歷、感受、體會、探索等一系列手段獲取知識,理解和掌握知識,其核心就在于學生自主學習,在這一新理念的指導下,我在一年級數學教學中,著重在“創設情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一、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操作中自主學習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設情境正是為了滿足學生的“這種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創設情境,讓學生動手操作、主動參與、借助實際操作啟動思維,使學生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獲取知識,從而真正實現自主學習。
例如,在教學“認物體”這部分內容時,我一改往日老師在講臺上做實驗,學生觀察得結論的做法,而是給每個學習小組準備了不同的物體。第一次,讓孩子們玩“堆一堆”。分別堆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從而在操作中,得出球體最難堆,長方體、正方體最易堆。第二次,我請孩子們玩“滾一滾”,分別滾長方體、正方體、球體、圓柱體,從而在操作活動中得出,球體滾的最快;正方體、長方體不易滾;圓柱體只有在橫著時才能滾動。第三次,我請每一組孩子觀察自己小組的情境圖,找出錯誤,并予以改正,孩子們正因為有了動手操作的實際經驗,很快找出了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法。這樣,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具體化,并及時地用“情境圖”給予鞏固,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運用到了實踐中。盡管在教學準備時,費了時,費了力,但實踐證明,學生掌握得比較快,而且學習興趣很高。
在“創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中,我的教學體驗主要有以下幾點:
1.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創設情境。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清楚明白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其興趣,在其興趣,創設情境,從而真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2.緊扣課題,創設情境。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與課題緊密結合,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反之,則起不到應有的作用,而且浪費了教學時間。
3.創設情境,應是學生所熟知的。這樣,學生往往參與性高。反之,學生就會弄不清要做什么,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4.創設情境,要準備一些與之配套的教學用具,增加情境的真實性,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設計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應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美國數學家波利亞曾說:“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學知識是為了用知識。在教學中,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問題,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數學知識,切實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簡單的統計”時,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統計”的實際意義,我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調查同學么喜歡吃那種水果,喜歡吃奶糖還是水果糖,喜歡吃瓜子還是花生,制成統計表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得出結論,以便在慶祝元旦時,有選擇性地購買食品,不至于浪費或買少了。這一做法,使學生深刻的認識到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到數學的可親、可近、可用,從而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學習中。
通過數學實踐,我覺得設計問題要注意以下幾點:
1.設計問題,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數學,并在自己身邊的數學活動中,不斷尋找和探索數學規律。
2.設計問題,要有一定針對性。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難點或重點設計問題,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設計問題,形式要多樣化。只有這樣,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教學活動產生濃厚興趣,以便探索知識和解決問題。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教學體會。總之,讓學生在探索學習的過程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成功學習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才是數學教師的責任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