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兒童天性,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小學生解決問題教學實踐微探
作者:南京市中山小學 施興云
發布時間:2015-04-13 11:14:28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關心每個學生,促進每個學生的發展,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因而,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要順應兒童天性,挖掘兒童潛能。
一、自主探究學習的意義
1.激發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數學學習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一個主動的建構過程,即通過內部認知結構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來建構知識。這就是說,我們的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創設條件使新的學習材料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相互作用,讓學生主動地建構新的數學認知結構。探究性學習活動就是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操作探究、體驗活動中,去參與知識的生成過程、發展過程,主動地發現知識,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培養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2.關注學生的過程性學習。
探究是一種有目標的探索,真實的研究過程往往比結果顯得更為重要。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知識水平和數學素養的提高與形成,就是在對相關信息提取、加工、分析、處理的過程中發展生成的。
探究活動倡導“讓學生去經歷”,強調學生活動對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認為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學生在探索中不斷發現,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納。學生不僅能體驗到進步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有時也會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意識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健全的人格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受到熏陶、感染形成的。
二、探究性學習的策略
1.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并舉。
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通過觀察、分析、比較、操作、驗證,對自己所學的內容進行整理,對不理解的內容提交小組討論并進一步探究。建構主義的教學論認為,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建構對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經驗、文化背景的不同,學生對事物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合作學習能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或批判,從而建構起新的和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也增強了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因此,在解決問題策略教學過程中有必要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小組。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交流,能夠深化對問題本質的理解,在找到問題答案的基礎上進而優化出最佳方案,并提升自己的策略意識。
2.利用信息技術,提供探究平臺。
學習資源是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提供什么樣的資源,以何種方式提供,就成為實現探究性數學學習方式最重要的策略。當前的網絡環境提供給學生一個廣闊的學習空間與創新平臺,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能夠展現或模擬現實,再現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
三、實踐反思
1.給學生提供充分探究學習的時間。
“探究性學習”與機械記憶學習或直接接受學習比較,需要有更充足的時間。應該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參與新知的探索。
在探究學習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總給人一種形式主義的感覺:討論時間過少,討論不夠充分,流于形式而收不到實際的效果;不善于傾聽他人或別組的發言和不同意見;在分組學習的過程中,好學生發言較多,而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發言較少,尤其是在辯論時,更是對自己缺乏應有的自信心。
2.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適度引導。
在探究活動中教師的引導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能把“探究發現”和“講授”完全割裂開來,把它們對立看待,在探究發現法教學中,同樣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暗示、啟發、引導和監控。
探究活動中教師不僅僅只是提出課題,提供材料,更主要的是要讓學生在問題環境中發現問題、學會提出問題,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適時適度地去進行指導和幫助,使小組合作真正發揮出它的優勢,為教與學服務,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置身于操作探究這一過程中,幫助學生學會自己應該如何學習、如何探究獲得新知,最終實現“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