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更好地認識數學、學好數學、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及促進綜合素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如何將小學數學生活化,從學生豐富的生活背景中捕捉身邊的數學現象,引導學生盡可能把生活中的數學上升為科學,再用科學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現象呢?

一、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創設情境”是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策略,它有利于解決數學的高度抽象和小學生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問題情境——數學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教學模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式。根據這個模式,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創設情境,提供給學生具有開放性、生活性、現實性的信息,從而讓學生根據教師所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解決數學問題。

例如在學習“小加法應用題”時,我設計了如下生活情境:明天我們將組織全班同學到郊外進行野炊活動,你們準備帶哪些食物?需要多少錢?圍繞這一主題你能想到哪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引導學生在具體的生活背景材料中發現并提出有關數學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具有了豐富的實際生活的內容。

二、從生活中尋找數學信息,讓數學問題生活化

數學學習是與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讓學生接觸社會,貼近生活,給學生生活化的練習,才能更好地使他們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的運用。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的習慣,努力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例如五年級數學教學中有“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這一教學內容,本節內容是小學生從平面圖形向立體圖形的過渡,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有的學生看著有點難,和以前學習的不一樣,開始有點失去興趣了。在教學本節時,要先讓學生認識到學習了這部分內容有什么作用,在生活中我們時常見到這些物體。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找出一些這樣的物體,讓他們自己去感知,意識到沒有這些物體是不行的,在生活中不僅有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也是常見的。

三、鼓勵學生深入生活實際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中學”。“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多進行一些實踐課的鍛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進行發問、討論,引導學生鍛煉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讓學生去發現并表述真實的世界。要讓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某一現象,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并進行實驗。在整個活動中間讓孩子及時表達自己對現象的觀察、提出假設,得出結論并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在一個主題下,教師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把活動分為若干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這些活動是教學設計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過解決生活問題使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

四、學以致用,注重課后延伸

我們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其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見,“問題解決”與數學教學有著密切的關聯。小學生通過課堂練習,能夠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這些實際問題都是通過數學方法來解決的。只有把這些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達到內化。如我在教學五年級數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后,讓學生聯系房屋的裝修,測量自己家的廚房、衛生間,算出需要多少地磚、墻磚。又如學習“比和比例”后,我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讓學生測量計算國旗旗桿的高度。每單元知識學完后,我還組織學生說說本單元所學知識與我們生活中哪些問題有關,舉些例子來說明,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生活中,而且使數學知識向課外延伸,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新的數學教學理念指導下,要遵循“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的原則。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不斷挖掘利用實際生活的強大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