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化教學 在品德與社會課中的運用
作者:陜西省城固縣上元觀鎮包家營小學 李 強
發布時間:2015-04-13 11:39:45 來源:陜西教育報刊社
活動化教學提倡參與、探索、思考、實踐的學習方式,與《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的“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會做人,通過創設多樣化情境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的課程理念比較吻合。因此,品德與社會課教學應以學生直接參與、親自體驗以及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在活動中實現教育目標。實踐中,我將活動化教學引入品德與社會課,效果明顯,對學生的情感價值、能力、知識的提高有明顯的幫助。我的做法是:
一、創設情境,營造樂學氛圍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力求創造出能激發學生興趣的、能刺激強烈求知欲的情境。結合品德與社會課特點,課堂上適當運用視頻、PPT等多媒體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其中,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生活體驗。如《家庭的記憶》一課,上課時伴隨著一曲《家的味道》,播放一段大年三十火車站冒著雪花等待回家的人山人海的視頻。這時,家對一個人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進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家,讓其在卡片上填寫“家庭大事記”、“家中特殊的日子”。那些平常懂得關心家人的學生就會信手拈來,如數家珍,而那些粗枝大葉的同學就有點不好意思了。由此,再討論“家為我們做了什么,我們又該為家做點什么”,學生的反應就更熱情、更激烈了。至此,學生作為家庭的一分子就已經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愛,也知道自己該為家庭做點力能所及的事了,健康的情感態度已初步形成!
二、恰當質疑,開啟知識大門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小學生精神世界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從小學生的好奇、好問、求知欲旺盛等特點出發,鼓勵學生自己提出設想,大膽質疑,主動探索,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在他認為可能的領域中爭取成功,從而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意識。例如教學《心中的110》時,先讓學生自讀課文“狡猾的騙子”,然后分小組討論“小姑娘為什么會上當?騙子的狡猾之處。”經過激烈的討論,騙子能得手的原因自然是一清二楚,然后質疑“如果你是文中的小姑娘,你該怎么辦?”依然是激烈的討論,在集體交流討論結果時,撥打110可能會是最好的選擇。最后再聯系到“生活中遇到哪些情形需要撥打110”,讓學生從自己聽到、看到的事說起。這樣一節課下來,學生在一次次質疑、一次次思考、一次次討論中就會明白110的重要作用,學生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動腦動手,感悟身邊的知識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在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間有一條小小的鴻溝,需要用實踐把這條鴻溝填滿。”因此,可以讓品德與社會教學在一定程度上盡可能生活化、活動化,讓學生動手動腦,主動了解生活實際,使視野得到開闊、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發展、價值判斷得到提升。例如教學《不和煙酒交朋友》時,舉辦一次以“煙酒的危害”為主題的手抄報展示活動,讓學生通過辦手抄報,自行收集煙酒對人們危害的知識和案例,讓學生感受到抽煙喝酒在傷害自己的同時也給社會和他人帶來了嚴重危害,特別是酒駕嚴重危害公共安全,觸犯法律,后果非常嚴重,從而讓學生遠離煙酒。這樣一節品德與社會課就在品評手抄報的過程中結束了,學生的價值判斷也就有了。
活動化教學著眼活動,注重體驗,強調實效。我們應該著力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情境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的新課堂,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積極地學習道德知識,培養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