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師范大學教授葉瀾提出了四個“還給”: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生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的挑戰;把精神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勃勃生機。“把課堂還給學生”這一重要理念指導我們語文組積極探索,通過舉辦“賽教”活動,使廣大教師真正理解我們究竟要給學生“還什么”的問題。

1.把充分的學習時間還給學生。一堂課只有40分鐘,時間非常寶貴。教師要充分保證學生的讀書時間、思考時間、討論時間,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轉變傳統的教育思維,“重在講規律,教方法,養習慣”,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變“講堂”為“學堂”。教師如果不放手,學生的參與就非常有限,他能真正學到的知識也難以保證。所以,我們要大膽地放手,把時間交給學生,每一位教師都能少講、精講。“賽教”活動中,我從時間上做了統計,大家所講的時間最多的是18分鐘,最少的是13分鐘,一般是開頭的導入、課堂問題的設置、對學生的點評和引導以及課堂小結;其他文本展示的時間都還給了學生,保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框架。

2. 把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還給學生。課堂是學生的陣地,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情,學生才是課堂真正的主人。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主導、主推與主體的關系,即導演與演員的關系。葉瀾教授說:“沒有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育就可能蛻變為‘馴獸式’的活動。” 要當好一名出色的“導演”,首先要對“劇本”(教學內容)了如指掌。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由學生讀、說、演。教師在課堂上只不過是學生的引路人和點撥者。 例如我在教《未選擇的路》時,教師只給學生創設情境、引導思維的空間和角度,讓學生針對重點字詞進行發散思維和想象,認真理解和體會。結果發現學生的思維特別的活躍和敏銳,個個爭先恐后,對文本的理解比教師預想的還要深刻、全面、準確。由于這些理解都來自學生的親自體驗,所以記憶也就特別的牢固和清晰。本次“賽教”活動,初二備課組按照學習要求,采用了宜川中學提前編寫導學案的方法,提供相應的問題設計和課堂思路,學生分組分工按其自主合作完成。我們呈現的課堂是學生的一個展示課堂。在課堂上,學生充分展示交流,探究思考;初一備課組著重習慣培養,特別是在導學案上要注明旁批式學習法、設計問題具體明了,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做得特別好。課堂上學生思維敏捷、積極活躍;初三是畢業班,復課指導、作文系列指導,每位教師目標明確,指導落實,學生實戰演練效果非常好。

3.把學生學習的話語權、評判權還給學生。一直以來,只有教師來評判學生,這其實剝奪了學生智慧的話語權。讓他們自己進行評判,不僅有助于課堂氛圍的形成,而且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多,同時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以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處于主人地位,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記筆記,把教師講的當做至理名言,而沒有學生自己的參與,也就沒有學生自己的體驗和獨到的領悟。其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特別是文學的東西,沒有學生自己的領悟,哪有文學素養的提高?所以,語文課堂要把學習的智慧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讀,去思考,去領悟,去評價。這樣學生才有個性化的解讀,才能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提升感悟能力。本次“賽教”活動中,學生見仁見智,豐富文本,對文本創造性閱讀、個性化閱讀得到了充分體現,也讓學生有了更大的參與自信度,課堂也由此因自主而精彩活躍了起來。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教室成為師生心靈平等對話的殿堂;校園成為學生個性成長的樂園;教育成為生命情懷關注與傾訴的過程,成為知識建構與生成的過程,成為師生彼此整合升華的過程;沒有遏抑,沒有權威,沒有功利,有的是鮮活的課程與思想、創造的沖動與執著、自由而多元的探索與思考。